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价值核算
本文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价值核算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应对该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简而言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二是吸收温室气体,具体而言,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那么,森林碳汇的作用如何?有必要核算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价值大小。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下碳价值量的核算问题,由于碳价值具有实物量和货币量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计算出碳的实物量价值的基础上,还计算了碳的货币量价值,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固碳服务带来的经济价值。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固碳价值研究的方法及得到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作为借鉴。其次,阐述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生产要素价值决定理论,以及碳储量核算方法和自然资源定价方法。再次,作为全文的主体,深入探讨了碳价值的核算方法。在核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实物量价值时。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环境与资源综合核算体系(SEEA),全面的核算应该涉及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需要分别核算碳资产价值(存量)和固碳服务(流量)价值。对碳资产的实物量核算,其基本思路是根据蓄积量计算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和含碳系数计算碳储量,由于不同森林类似的蓄积量生物量转换系数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采用不同的核算模型。流量的核算是指森林每年的固碳服务产生的实物量,即主要核算每年的蓄积增量,与存量的核算方法类似。在实物量价值核算的基础上,需要核算碳的货币量价值,货币量的计算必须先得到碳价格,本研究没有直接套用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而是基于生产要素价值决定理论,把固碳服务作为林业产出的一种生产要素,建立了以劳动力、资本投入、固碳服务为自变量,林业产出为因变量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岭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参数,得到固碳服务的影子价格,用以计算货币量价值。最后以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我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得到截至2013年,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3403.44万吨,而2013年的固碳服务产出实物量为517.92万吨。根据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求出2013年碳的影子价格为477.10元/吨,截至2013年,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资产的货币价值量为6394742万元。
【关键词】:碳价值 碳资产 碳服务 影子价格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8.55;X19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一) 关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10-13
- (二) 关于碳价值的研究13-16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6-17
- (一) 研究内容16
- (二) 研究方法16-17
- 四、创新与不足17-18
- (一) 创新17
- (二) 不足17-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8-26
- 一、概念界定18
- (一) 森林生态系统18
- (二) 碳价值18
- 二、理论基础及核算方法18-26
- (一)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18-19
- (二) 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理论19-20
- (三) 碳储量的核算方法20-22
- (四)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22-26
- 第三章 碳的实物量价值核算模型26-31
- 一、碳资产(存量)的实物量核算26-30
- (一) 乔木林分碳储量计算26-28
- (二) 经济林碳储量计算28-29
- (三) 竹林碳储量计算29
- (四) 灌木林碳储量计算29
- (五) 疏林地、散生木、四旁树碳储量计算29-30
- 二、碳服务(流量)的实物量核算30-31
- (一) 林分、疏林地、散生木、四旁树的碳服务价值实物量30
- (二) 经济林、竹林、灌木林的碳服务价值实物量30-31
- 第四章 碳的货币量价值核算模型31-36
- 一、模型的理论基础31-32
- 二、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的影子价格模型32-34
- 三、岭回归分析34-36
- 第五章 森林生态系统碳价值核算案例分析36-46
- 一、安徽省森林概况36-37
- 二、碳资产和碳服务的实物量核算37-39
- (一) 碳资产的实物量核算37-39
- (二) 碳服务的实物量核算39
- 三、碳资产和碳服务的价值量核算39-46
- (一) 碳价格的确定39-44
- (二) 碳资产的价值量核算44-45
- (三) 碳服务的价值量核算45-46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46-48
- 一、研究结论46-47
- 二、政策建议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江;;森林生态系统在环境平衡中的重要性[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1987年01期
2 蒋有绪;;“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及其监测网的研究”开始实施[J];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02期
3 Lickens G.E ,王向宏;森林生态系统的实验途经[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2年S1期
4 罗菊春;人与森林生态系统(一)[J];新疆林业;1992年05期
5 欧阳惠;森林生态系统非线性、非平衡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及其运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年04期
6 闫静;森林生态系统吸碳量高于预期量[J];世界环境;1996年01期
7 陈袁袁,罗宏,张征,王薇,张海清,吕连宏;森林生态系统净化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年02期
8 颜廷武;尤文忠;;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综述[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12期
9 李佳;;秦皇岛市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В.А.阿列克谢也夫;Л.С.道钦热尔;闻殿墀;;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污染[J];国外林业;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远光;李春干;李桂经;梁宏温;朱宏光;王磊;林建勇;郑羡;;特大冰冻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赵庆建;蔡志坚;;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适应性管理模型[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3 黄郁明;程明纶;;黄山市森林生态系统蓄水调节功能浅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李叙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5 刘建泉;丁国民;杨建红;;祁连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兵;李少宁;崔向慧;;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新平;朱金兆;常建国;;煤炭开采对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林媚珍;马秀芳;谢双喜;陈志云;许阳萍;;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评估[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鸿斌;张真;孔祥波;李国宏;;森林病虫监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的优选指标[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肖风劲;张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相关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铁铮;中外专家研讨森林生态系统基因调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魏星奎;我市初步建成森林生态系统[N];绵阳日报;2013年
3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志堂;浅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记者 王翰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取得巨大成就[N];科技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蔡新华;上海初步建成森林生态系统[N];中国环境报;2011年
6 记者 王建兰;《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出版[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7 记者 刘惠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服务总价值大[N];经济日报;2010年
8 李云亮;济南加快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创新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N];人民日报;2014年
10 记者 郇靖海 通讯员 魏玉松 王俊;让野兔重现山林[N];徐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群;参与式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构建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孟祥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框架体系与标准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鲜骏仁;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5 鲁绍伟;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分析与仿真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张胜利;秦岭南坡中山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对径流和水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刘素青;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肖放;医巫闾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指示昆虫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王萍;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模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郭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正盛;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姜帆;山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尹飞;遂昌县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张静;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杨任;株洲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健康监测与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罗磊;基于3S的天山中部沙湾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新疆大学;2012年
7 杨丽雯;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和田河流域天然森林为例[D];新疆大学;2004年
8 阮作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小亮;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7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71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