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人才政策

发布时间:2016-08-01 16:05

  本文关键词:从确定性到复杂性——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10年

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人才政策

马立恒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产业集群人才流动的问题。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学习和创新效应以及品牌与广告效应带来明显的外部经济。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但是,不同开发区之间绩效的变化差距巨大,即使是同一开发区的发展也会出现显著的增长和衰退。人才流动是研究这些差距的良好视角。 本文从产业集群成长的视角,以人才流动为切入点,将吴中经济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产业集群内人才流动的具体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应对策略。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详细总结了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模式和人才流动呈现的特点,深入研究了产业集群的人才流动模式,揭示了产业集群的人才流动规律与特征。 其次,提出以空间为边界的集群人才流动模式,将集群人才流动分为集群内流动以及集群外流动。从产业链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集群人才流动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特点。并且,从环境不确定性的角度研究了其对人员流动的全方位作用机制。 再次,利用对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影响集群人才流动的作用因素。运用SPSS的主成份分析法,提炼出产业集群人才流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了产业集群人才流动影响因素作用模型。 最后,在理论总结、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产业集群人才流动管理政策,进一步阐明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政策可以实施的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6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10-13
  • 1.1.1 开发区绩效变化带来的思考10-11
  • 1.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人才战略11-12
  • 1.1.3 人才流动与产业集群发展12
  • 1.1.4 研究目的12-13
  • 1.2 相关概念界定13-15
  • 1.2.1 人才与人力资本13
  • 1.2.2 人才流动13-14
  • 1.2.3 环境不确定性14-15
  • 1.3 国内外人才集聚研究述评15-16
  • 1.3.1 国外产业集群中人才流动的理论研究15
  • 1.3.2 国内产业集群中人才流动的理论研究15-16
  • 1.3.3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16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16-18
  • 1.5 研究方法18-19
  • 1.6 可能的创新19-20
  • 第二章 区域人才集聚的理论基础20-27
  • 2.1 区域增长理论20-21
  • 2.2 产业集聚理论21-24
  •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1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1-22
  • 2.2.3 新经济地理理论22
  • 2.2.4 产业集群优势理论22-24
  • 2.3 制度变迁理论24-25
  • 2.3.1 制度与政策24-25
  • 2.4 人才流动理论25-27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人才集聚的经验借鉴27-34
  • 3.1 国内区域人才集聚的经验27-28
  • 3.2 国外区域人才集聚的经验28-30
  • 3.3 国内外区域人才集聚政策的经验启示30-34
  • 3.3.1 区域人才集聚政策的总体经验30-31
  • 3.3.2 集群人才集聚的主要模式31
  • 3.3.3 产业集群人才流动主要特点31-32
  • 3.3.4 产业集群人才流动取向32-34
  • 第四章 区域人才流动与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34-45
  • 4.1 区域人才流动与集聚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34-35
  • 4.2 区域人才流动与集聚影响因素研究过程设计35
  • 4.3 区域人才流动频率的人口差异性分析35-39
  • 4.3.1 样本特征35-37
  • 4.3.2 人口统计变量与人才流动频率37-39
  • 4.4 区域人才流动与集聚影响因素因子分析39-42
  • 4.4.1 KOM 和Bartlett 检验40
  • 4.4.2 主成份因子分析40-42
  • 4.5 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42-45
  • 第五章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环境的现状45-53
  • 5.1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状况45
  • 5.1.1 人才资源总量实现持续增长45
  • 5.1.2 人才素质大大提升45
  • 5.1.3 人才分布、人才结构走向合理45
  • 5.1.4 主要人才队伍建设序时推进45
  • 5.2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流动状况45-51
  • 5.2.1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流动主要模式45-49
  • 5.2.2 基于人才产业链的人才流动49-50
  • 5.2.3 环境不确定性对人才流动的影响50-51
  • 5.3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环境的总体评价51-53
  • 5.3.1 人才政策逐步完善51
  • 5.3.2 对人才的认识有待加强51
  • 5.3.3 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还需增强51
  • 5.3.4 人才的分布结构还需均衡51-52
  • 5.3.5 人才配置的机制还需完善52
  • 5.3.6 人居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52-53
  • 第六章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的政策与应对策略53-60
  • 6.1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政策的总体思路53-54
  • 6.1.1 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人才工作理念53
  • 6.1.2 着力优化人才布局和结构53
  • 6.1.3 大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53
  • 6.1.4 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53-54
  • 6.2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政策的主要内容54-57
  • 6.2.1 按照人才自身的因素制定合理的人才集聚政策54
  • 6.2.2 按照开发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集聚政策54-55
  • 6.2.3 按照企业因素制定合适的人才集聚政策55-56
  • 6.2.4 按照环境不确定性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人才集聚政策56-57
  • 6.3 吴中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政策完善的具体措施57-60
  • 6.3.1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大力集聚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创新型人才57
  • 6.3.2 优化人才载体环境,建设各类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作用的功能性平台57-58
  • 6.3.3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提高服务各类优秀人才的工作水平58-59
  • 6.3.4 优化体制环境,健全完善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人才工作运行和管理机制59-60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0-63
  • 7.1 研究结论60-61
  • 7.2 研究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7-68
  • 附录68-73
  • 致谢73-7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丽;陈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2 高金浩,白敏植;国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政策综述[J];河北学刊;2001年06期

    3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4 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5 汪浩瀚;从确定性到复杂性——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变革[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5期

    6 彭劲松;;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及企业应对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7 韩伯棠,朱美光,徐春杰,孙长森;基于知识溢出的高新区科技人才流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5期

    8 叶仁荪,王玉芹;国有企业员工退出行为的博弈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06期

    9 孙健;孙启文;孙嘉琦;;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年03期

    10 蒋春燕,赵曙明;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伟年;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忠,陈雁凌;产业集群: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杨毅,赵红;共生性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探讨[J];管理评论;2003年12期

    3 王益谊,席酉民,毕鹏程;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系统分析框架[J];管理评论;2003年12期

    4 张向前;;知识型人才流动研究[J];经济管理;2007年06期

    5 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曾铁;教育是经济持续和强劲发展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叶勇;;华东IT产业集群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8 张贤付;周秉根;张松婷;唐文兵;;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杜南岚;周颖;;对知识型员工培训管理问题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1期

    10 李宝元;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录青;;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肖雁飞;;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明丽;张晓东;;结合开发区谈土地利用现状[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术语、权属和商标保护模式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向飞;董雪静;王曦;;行业协会在高新区产业集群化中的作用[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池仁勇;李正卫;;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分布与特征[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7 荆林波;;产业聚集、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7 侯荔江;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与系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分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水平;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熊健;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毛谦;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冯梅;长三角汽车产业的产业集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张贵华;胶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黎菱菱;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欧秀芳;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霞;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9 曹延明;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永峰;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D];吉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刘伟,盖文启;从区域创新环境视角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朱杏珍;浅论人才集聚机制[J];商业研究;2002年15期

    4 邵春玲;;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5 李建钟;人才流失:恐慌漫及世界[J];中国人才;2002年11期

    6 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建构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7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8 王铮,毛可晶,刘筱,赵晶媛,谢书玲;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9 杨东红,孙晓春;人才流动的决策模型及对策[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叶仁荪,郭耀煌;企业员工离职的博弈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危宁;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邓玲;;围绕重点产业集聚人才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01期

    2 朱镕基;认真实施人才政策[J];人才瞭望;2002年04期

    3 谢崇安,陈启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政策调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11期

    4 任文硕;;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5期

    5 武洁;;围着房子转的“人才政策”难免遭“富福利”质疑[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1期

    6 张向前,叶民强;新加坡人才政策对福建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1年S1期

    7 顾延生;;谈青海人才资源的开发[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魏立平,鲜静林;邓小平人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践价值[J];理论前沿;2005年21期

    9 胡鹏;;上海市新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初探[J];硅谷;2009年04期

    10 ;我国将实施十项重大人才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鸣政;韩溪;;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事人才政策的回顾与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段华洽;赵忻;;浅论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博弈[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建安;李燕萍;毛冠凤;;产业集群区的人才集聚现象理论诠释[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赵永贤;;我国人才政策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盛乐;;人才战略与人才优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6 陈理得;;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设想[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7 苏俊;;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加快培育柳州产业集群[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8 王殿宗;;实施人才战略,为富民兴州提供人才支撑[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9 李金奇;程水源;;人才强省与中部崛起——对武汉卫星城市人才政策的建议[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素质结构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岱娜 通讯员 吴长林 实习生 杨林鹏 姚苏洛;[N];汕头日报;2009年

    2 本报评论员;[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3 通讯员 沈国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4 ;[N];无锡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郭树勋 刘正文;[N];焦作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商宇;[N];重庆日报;2008年

    7 常人社 韩晖;[N];常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沐滟;[N];无锡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周奔;[N];解放军报;2011年

    10 通讯员 王勇 陈宁 记者 戴六华 宋广玉;[N];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学中;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柳;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毛冠凤;高技术产业集群人才流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夏琛桂;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人才集聚、扩散与共享的模型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郝荣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立恒;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人才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忻;中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博弈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王美妮(VEOMANYPHET DOUANGDARA);老挝人才政策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薛燕香;基于迭代引进的项目驱动型企业科技人才集聚能力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6 白极星;新疆人才集聚区域差异分析及模式选择[D];新疆大学;2013年

    7 孟雪娇;县域传统产业人才集聚环境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8 王月;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燕;地方政府人才政策评价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邢可利;陕西省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从确定性到复杂性——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0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80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