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以不同国别的碳交易市场的比较为研究对象。 确定这个选题,主要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对环境恶化成为国际共识。《京都议定书》确定三种碳交易机制,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但是,把这种市场机制付之实践的国家,差异较大,效果不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停留在概念解析,一般理论的现象描述层次上;在实践的发展方面更是落后,存在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机构、相关法律法规的“三个缺失”。 在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碳交易市场的基本理论基础,选取英国、欧盟、芝加哥、日本、金砖国家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为比较对象,总结建设碳交易市场体系的规律和主要特点,同时,对不同市场体系的主体、客体,交易工具、市场结构做了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市场体系的规模、效益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本文的逻辑体系是从理论起点出发,,沿着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层层深入地展开研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论文力求在四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碳交易市场理论的创新。本文对碳交易市场的研究仍以“科斯定理”为基本理论分析工具,但是,拓展了三个不同的理论视角,即碳交易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碳金融的关联视角和“公地悲剧”到“公共福祉”的演变视角。二是碳交易机制的创新。在构建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制度设计方面,突破了《京都议定书》的三种交易机制,试图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建设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三是交易方法的创新。在碳交易市场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权交易、碳金融、碳税等进行组合设计,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四是政策工具的创新。针对中国在碳交易中存在的碳产权的商品属性、环境权益的产权确定、碳强度的计算等政策和技术性问题,提出了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使之成为可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相并列的国家宏观调控工具。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 国际比较 体系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96
【目录】:
- 内容提要4-9
- 中文摘要9-12
- Abstract12-16
- 第1章 导论16-34
- 1.1 研究对象16-20
- 1.2 目的、意义及创新20-23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2
- 1.2.2 可能的创新点22-23
- 1.3 文献综述23-31
- 1.3.1 碳交易的基本内涵23-25
- 1.3.2 碳交易的基本类型25-27
- 1.3.3 碳排放权的价格27-29
- 1.3.4 国际碳市场的现状与趋势29-31
- 1.4 研究方法31-33
- 1.4.1 实证与规范的研究方法31-32
- 1.4.2 比较经济分析方法32
- 1.4.3 综合理论分析的方法32-33
- 1.5 基本思路与结构33-34
- 1.5.1 基本思路33
- 1.5.2 体系结构33-34
- 第2章 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理论分析34-48
- 2.1 碳交易的理论渊源34-37
- 2.1.1 庇古税34-35
- 2.1.2 科斯定理35-36
- 2.1.3 排放权的初始分配36-37
- 2.2 碳交易机制37-41
- 2.2.1 联合履约机制38
- 2.2.2 清洁发展机制38-39
- 2.2.3 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39-40
- 2.2.4 国际碳交易的基本流程40-41
- 2.3 碳交易市场41-45
- 2.3.1 交易主体42
- 2.3.2 交易客体42-43
- 2.3.3 市场结构43-45
- 2.4 碳交易价格45-48
- 2.4.1 减排的边际成本45-46
- 2.4.2 供求关系变化46
- 2.4.3 政府管制46-48
- 第3章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48-60
- 3.1 体系的建立与发展48-53
- 3.1.1 先行的理论研究48-49
- 3.1.2 确立碳交易体系的法律依据49-50
- 3.1.3 成立碳基金50-52
- 3.1.4 碳预算52-53
- 3.2 交易的主体与客体53-56
- 3.3 交易工具56-57
- 3.4 规模、效益及发展趋势57-60
- 第4章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60-80
- 4.1 体系的建立与发展60-70
- 4.1.1 欧盟碳交易机制(EUETS)61-62
- 4.1.2 意大利碳交易政策62-65
- 4.1.3 德国碳交易政策65-68
- 4.1.4 法国的碳交易政策68-69
- 4.1.5 瑞典碳交易政策69-70
- 4.2 交易的主体与客体70-72
- 4.3 交易工具72-76
- 4.3.1 气候交易所73-75
- 4.3.2 现货交易工具75
- 4.3.3 碳金融工具75-76
- 4.4 效益、规模及发展趋势76-80
- 第5章 芝加哥气候交易体系80-92
- 5.1 体系的建立与发展82-85
- 5.2 交易的主体与客体85-87
- 5.3 交易工具87-89
- 5.4 规模、效益及发展趋势89-92
- 第6章 日本碳交易体系92-102
- 6.1 体系的建立与发展92-94
- 6.1.1 日本碳交易体系的发展阶段92-93
- 6.1.2 日本建立碳交易体系的策略93-94
- 6.2 交易的主体与客体94-95
- 6.2.1 交易主体94-95
- 6.2.2 交易客体95
- 6.3 交易工具95-96
- 6.4 规模、效益及发展趋势96-102
- 6.4.1 碳市场规模96-97
- 6.4.2 IET 机制下的碳交易97-98
- 6.4.3 CDM 机制下的碳交易98-100
- 6.4.4 效益分析100-102
- 第7章 主要金砖国家的碳交易市场102-112
- 7.1 巴西减排量与碳交易市场102-104
- 7.1.1 生物燃料发展102-103
- 7.1.2 碳交易市场103-104
- 7.2 印度碳交易市场104-106
- 7.2.1 能源结构105
- 7.2.2 碳交易市场体系105-106
- 7.2.3 CDM 项目交易106
- 7.3 俄罗斯碳交易市场106-109
- 7.3.1 碳交易市场现状107-108
- 7.3.2 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108-109
- 7.4 主要金砖国家碳市场发展趋势109-112
- 第8章 构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思路112-136
- 8.1 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国际环境112-115
- 8.1.1 国际产业环境112-114
- 8.1.2 国际政治环境114-115
- 8.1.3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环境115
- 8.2 碳交易市场发展的限制因素115-121
- 8.2.1 体制限制因素116
- 8.2.2 经济发展阶段制约116-118
- 8.2.3 能源结构硬约束118-120
- 8.2.4 产业结构压力120-121
- 8.3 碳交易市场的体系设计121-127
- 8.3.1 政府、企业与市场121-123
- 8.3.2 碳产权、环境产权与资源价格123-126
- 8.3.3 碳信贷、碳证券与碳金融126-127
- 8.4 碳交易市场的体系保障127-136
- 8.4.1 法律保障128-129
- 8.4.2 政策保障129-131
- 8.4.3 市场监管保障131-136
- 参考文献136-146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146-148
- 后记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J];银行家;2007年09期
3 胡平生,袁磊;对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反思[J];当代财经;1998年05期
4 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J];当代亚太;2009年01期
5 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年06期
6 陈程;;浅论《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排放权交易[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7 谢雯;;从科斯定理到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8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9 陈曦;武力超;;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10 陈德湖,李寿德,蒋馥;寡头垄断和排污权初始分配[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专家组成员 中国银行研究员 王元龙;[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顺龙;森林碳汇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赵文会;初始排污权分配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晓绩;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毅刚;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本文编号:826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82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