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面向国际合作的全球性灵活碳定价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8:05

  本文关键词:面向国际合作的全球性灵活碳定价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排放限额 碳税 碳价格 激励机制 灵活性 清洁发展激励机制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低碳将成为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通过的“巴厘路线图”,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政治意愿。为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量,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机制,而市场机制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在全球范围内降低碳减排成本的重要手段。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如何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是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采用排放限额与交易制度还是采用碳税机制上。《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排放限额与交易制度被欧盟境内的大部分国家接受并已有多年的实施经验,但是目前一些问题暴露出来,在新的国际环境,京都议定书模式已经显露出其局限性。另一方面,碳税机制实施的范围有限,主要应用于北欧四国和加拿大,个别国家仅应用于部分行业或企业,大规模实施碳税机制的经验不足,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倾向于接受碳税机制,因此在全球碳减排合作中单独应用碳税机制促进市场交易量增加以及减排成本的下降,可行性不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国际碳排放交易模式,即面向全球的灵活碳定价机制0 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外减排机制与激励机制,分析了国际框架下碳减排机制的研究现状。从经济学角度,将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产生的影响计入碳交易的市场成本与价格中。其次,本文分析了已有的两种碳定价机制在实际中的应用,总结了已有的两种机制存在的局限性,从京都议定书模式与碳税模式的失败原因中反映出第三种碳定价机制的优越性。第三,给出了基于碳税收入的国家碳价格水平的计算公式。第四,从人均价格激励的角度出发,建立价格激励支付模型,激励各国在不同碳价格水平下,提高其碳价格。全球性灵活碳定价机制的实施必须在价格激励机制和清洁发展激励机制的配套下,才能发挥作用。第五,考虑在全球性灵活碳定价机制的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能源安全效益问题、可执行力问题和政治问题等。
【关键词】:排放限额 碳税 碳价格 激励机制 灵活性 清洁发展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2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Contents11-14
  • 第1章 绪论14-26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4-16
  • 1.1.1 选题背景14-15
  • 1.1.2 选题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6-20
  • 1.2.1 排放限额与交易机制研究现状16-17
  • 1.2.2 碳税机制研究现状17-19
  • 1.2.3 新的碳减排机制研究现状19-20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20-24
  • 1.3.1 研究内容20-23
  • 1.3.2 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23-24
  • 1.4 技术难点及创新点24-26
  • 1.4.1 技术难点24-25
  • 1.4.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25-26
  • 第2章 碳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26-33
  • 2.1 引言26
  • 2.2 排放交易体系的理论基础26-30
  • 2.2.1 排放交易体系分类27-28
  • 2.2.2 排放交易体系的基本架构28-29
  • 2.2.3 《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碳排放交易模式29-30
  • 2.3 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分析30-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33-46
  • 3.1 引言33-34
  • 3.2 排放限额与交易机制34-38
  • 3.2.1 欧盟排放交易制度的简介34-35
  • 3.2.2 国内外的应用35-38
  • 3.3 碳税机制38-40
  • 3.3.1 碳税的简介38-39
  • 3.3.2 碳税制度在国外的应用39-40
  • 3.4 三种国家合作形式的比较分析40-44
  • 3.4.1 京都议定书机制失败的原因分析40-43
  • 3.4.2 全球性碳税合作机制失败的原因分析43-44
  • 3.4.3 目前全球碳排放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44
  • 3.5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全球灵活碳定价机制的框架设计及优势分析46-62
  • 4.1 引言46
  • 4.2 灵活碳定价机制设计的必要性46-48
  • 4.3 灵活碳定价机制的框架设计48-50
  • 4.4 灵活碳定价机制的优越性50-60
  • 4.4.1 较低的减排成本50-53
  • 4.4.2 较高的经济效益53-59
  • 4.4.3 实现国际层面上的气候控制59-60
  • 4.5 关于新的国际间合作方式的建议60-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第5章 国家碳价格水平设计62-69
  • 5.1 引言62
  • 5.2 碳价格机制的设计架构研究62-63
  • 5.3 全球碳价格目标分析63-65
  • 5.4 碳排放目标机制分析65-67
  • 5.5 国家碳价格水平的确定67-68
  • 5.6 本章小结68-69
  • 第6章 灵活碳定价激励机制69-91
  • 6.1 引言69
  • 6.2 灵活碳定价机制概述69-71
  • 6.2.1 定义及依据69-70
  • 6.2.2 与现有机制的差异分析70
  • 6.2.3 灵活碳定价机制的先进性70-71
  • 6.3 价格激励机制及其调整规则设计71-73
  • 6.3.1 价格激励机制72
  • 6.3.2 价格激励的调整规则72-73
  • 6.3.3 Z的取值问题73
  • 6.4 清洁发展激励机制设计73-87
  • 6.4.1 CDM与CDI的对比分析74-76
  • 6.4.2 CDI的设计76-80
  • 6.4.3 考虑二氧化硫排放的CDM协同效应分析80-83
  • 6.4.4 考虑超低排放国家的问题83
  • 6.4.5 非价格的政策分析83-84
  • 6.4.6 CDM项目协同效应分析84-87
  • 6.5 基本模型设计的实例分析87-90
  • 6.6 本章小结90-91
  • 第7章 执行风险及其控制研究91-105
  • 7.1 引言91
  • 7.2 灵活的全球碳价格机制设计面临的挑战91-100
  • 7.2.1 灵活性以及国家碳价格的确定92-93
  • 7.2.2 执行力问题——价格激励与调整规则的设计93-95
  • 7.2.3 清洁发展激励(CDI)的设计95-97
  • 7.2.4 非价格的能源政策研究97-100
  • 7.3 能源安全效益分析100-101
  • 7.3.1 节油效益100
  • 7.3.2 对于美、中和印的影响100-101
  • 7.4 强制执行与气候合作博弈问题101-103
  • 7.4.1 气候合作博弈分析102-103
  • 7.4.2 气候控制协议的可执行力问题103
  • 7.5 实施中的其他问题103-104
  • 7.6 本章小结104-105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105-109
  • 8.1 结论105-107
  • 8.2 未来研究方向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附录A 灵活的全球性碳定价机制的数学模型汇总115-116
  • 附录B 盈利中性的相关问题设计116-118
  • 附录C 各个结论的证明与解释118-12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21-12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122-123
  • 致谢123-124
  • 作者简介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卿;王灿;;规划方案下清洁发展机制介绍与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2 鲍文;;碳关税与减缓气候变化[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3 李布;;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 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1期

4 夏冰;;气候变化控制法律政策——以《京都议定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03期

5 高晓玉;;从经济法角度浅析如何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J];法制与社会;2011年13期

6 ;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2年03期

7 刘京;;论碳排放权的财产属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8 曾文革;周钰颖;;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对国家发展权的保障及其局限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胡正海;周渝慧;梁钟晖;顾洪凤;王玉梁;;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案例及分析[J];华东电力;2009年06期

10 许广永;;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本文编号:877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877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