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碳排放配额的制度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8:31
本文关键词:我国省级碳排放配额的制度优化研究
【摘要】: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降低40-45%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使中国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队伍的前列。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该减排目标的实现就成为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人均碳排放量还较低的国情,本文拟在比较分析国际碳排放配额理论及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家环境保护部确立的,关于在“十一五”期间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配额分配的相关制度,借鉴我国浙江省嘉兴地区排污配额交易的相关实践,在确保我国发展权的前提下,在国内以省级区域试点的方式开展碳排放配额的制度优化研究,包括碳强度减排目标,减排实施范围,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流动性条款的设置,监测、报告、核证及惩罚机制的确立,配额交易市场的构建及交易产品的开发等,为我国碳强度减排提供操作策略和实施路径选择。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关于碳强度减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且主要限于国家层面,本论文拟根据我国省级区域发展现状,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东北部四大区域,在对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碳强度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碳强度减排实施路径的建议,实现了研究角度的创新。 第二、本论文利用制度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Eviews软件对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和人均收入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人均碳排放原则作为我国国内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依据,进而将国家基于GDP经济发展总量的相对碳强度减排目标转化为各省级区域的强制性总量减排目标,,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本论文拟从市场激励的角度,在完善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与税收激励、碳排放配额储存平台、配额交易产品和市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现了研究内容的创新。
【关键词】:碳强度 碳排放配额 制度优化 区域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5;X19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 相关文献综述10-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5-17
- 第二章 排放配额交易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17-34
- 2.1 排放配额交易的理论基础17-21
- 2.1.1 外部性理论17-19
- 2.1.2 产权和市场失灵理论19-21
- 2.2 排放配额交易的国际实践21-30
- 2.2.1 美国排放配额交易的实践21-26
- 2.2.2 欧盟排放配额交易实践26-28
- 2.2.3 国外碳排放配额交易对我国的启示28-30
- 2.3 浙江省嘉兴市排污配额交易的实践与启示30-34
- 2.3.1 排污配额交易的主要内容30-32
- 2.3.2 嘉兴市排污配额交易对建立我国排放配额制度的启示32-34
- 第三章 我国碳排放配额分配制度研究34-48
- 3.1 国际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制度研究34-37
- 3.1.1 紧缩与趋同的分配方法34-35
- 3.1.2 累积历史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35
- 3.1.3 三要素分配方法35-36
- 3.1.4 碳排放强度分配方法36
- 3.1.5 低碳人文发展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36-37
- 3.2 国外区域性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制度37-41
- 3.2.1 碳减排目标37-38
- 3.2.2 碳减排对象38-39
- 3.2.3 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39-40
- 3.2.4 国外区域性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存在的问题40-41
- 3.3 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污配额分配制度及经验借鉴41-48
- 3.3.1 我国“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污配额分配制度41-45
- 3.3.2 经验借鉴45-48
- 第四章 我国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制度研究48-63
- 4.1 人均碳排放原则48-49
- 4.2 人均碳排放原则下的我国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分配49-52
- 4.3 我国各省级区域的碳排放和碳强度52-58
- 4.3.1 数据来源及估算结果52-55
- 4.3.2 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55-58
- 4.4 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58-63
- 第五章 我国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的制度优化研究63-79
- 5.1 我国省级区域的碳强度减排目标63-65
- 5.2 我国省级区域碳强度减排的实施范围65-67
- 5.3 我国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67-68
- 5.4 流动性条款的设置68-69
- 5.5 监测、报告和核证及惩罚机制69-71
- 5.6 构建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71-73
- 5.7 开发我国的碳排放信用73-76
- 5.8 碳排放配额交易的产品76-79
- 第六章 主要政策建议和展望79-86
- 6.1 主要政策建议79-85
- 6.1.1 进行碳排放配额制度的相关立法79-80
- 6.1.2 成立温室气体减排行政管理机构80-81
- 6.1.3 建立全国统一的排放权交易所与登记结算机构81-82
- 6.1.4 制定碳排放配额交易的财税优惠制度82-85
- 6.2 展望85-86
- 参考文献86-9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93-94
- 致谢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韩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立法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3 张小刚;;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4 薛俭;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及存在问题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张磊;;全球减排路线图的正义性——对胡鞍钢教授的全球减排路线图的评价与修正[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6 李文彦,樊杰;我国的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能源战略的关系初探[J];地理科学;1994年03期
7 侯锋;我国省区间工业结构的异同与结构转换的调控途径[J];地理研究;1990年04期
8 付璐;;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之立法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1期
9 高卫东;姜巍;谢辉;;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陈德湖,李寿德,蒋馥;寡头垄断和排污权初始分配[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本文编号:89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89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