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效用、感受效用与幸福—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
本文关键词:决策效用、感受效用与幸福—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
更多相关文章: 决策效用 感受效用 幸福 落脚城市 中老年人
【摘要】:相对于经典经济学中的效用,幸福是人们更高层级甚至是终极的追求。呼应人们追求幸福的诉求,提升居民幸福感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重要的施政目标。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重又关注幸福问题,研究论著大量涌现,至今方兴未艾。研究虽有长足进展,但以往研究基本集中于幸福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出现了概念混乱和幸福泛化的现象。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即在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一根本的理论问题未得到澄清,致使幸福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自然而然地,也就难以回答幸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本文中,我们从经济学中与幸福相近的效用概念入手揭示幸福的本质内涵。研究证实,在以边沁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那里,效用实际上涵盖了幸福的涵义。幸福也是可以进行基数度量和人际比较的。不过,由于效用基数测量的困难、经济学谋求科学地位的冲动、当时学界对于“科学”的主流看法、单凭序数效用同样可以推导需求规律、帕累托准则用于福利判断可以回避效用的人际比较等原因,大约自20世纪30年代始,序数效用论基本上取代了基数效用论。伴随着这一过程,效用逐渐丧失了幸福的内涵。随后建立和发展起的显示性偏好理论沿袭了序数效用论传统,在这一套逻辑下,行为显示了偏好,偏好又被用来解释行为。效用只是偏好序的另一种表达,丧失了对幸福水平描述的古典涵义。 在新古典经济学之约束条件下求最优化的分析范式下,假定人们在选择之前对备择选项能带来的效用进行预期,以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但是,预期效用并不可知,于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行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构建效用函数以推断和计算预期效用的惟一基础。我们将这种意义上的效用称为“决策效用”。与之相对,还存在另一种与决策效用相对立的效用涵义——人们从客观现实中真实感受到的效用,我们将其称为“感受效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行为经济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区分效用的两种涵义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和思想来源。实验证实,决策效用和感受效用并不是一致的,而是会发生偏离。 感受效用是对古典经济学家效用概念的继承,这是指,它恢复了古典经济学家效用概念中的幸福涵义。不过,它又是对古典经济学家效用理论的发展。这是指,古典经济学的效用将效用的两种涵义混淆在了一起,而新古典经济学又将效用中幸福的涵义抛弃掉了。所以,感受效用和决策效用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更全面和更科学的效用理论。研究证实,经济学中的幸福就是感受效用,是现实的参与人在特定情境中对客观条件真实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感受。由于其是感受效用,自然而然地,相对于经典经济学进入效用函数的变量如收入或消费的绝对量,一些直接影响心理感受的“软指标”如收入预期、收入变动等对幸福有更重要和稳健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提出的幸福理论,这是幸福的经济学研究必然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论证自评幸福感是幸福度量的良好代理指标的基础上,我们对上述理论进行了经验验证。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的数据,应用有序Probit模型,基于全样本的回归和分组回归,我们发现,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并不总是显著的,而收入变动、收入预期、社会地位、收入公平感和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有更重要且显著的影响,并且影响是稳健的。经验研究充分地佐证了幸福理论。 以幸福理论为基础,我们开展了两项经验研究,具体是: 其一,我们分析落脚城市人群的幸福感状况及其决定。我们认为,真正的城市化并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应该是使落脚城市人群因落脚而更幸福。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考察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化才可以使落脚城市人群更幸福。结合城市化的进程,影响落脚城市人群幸福感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影响其在城乡间迁徙和流动的因素,二是影响其在城市定居和融入的因素。其中,影响其在城市定居和融入的因素是直接影响人们心理感受的变量。基于CHIPS (2002)数据,我们应用二值选择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就业状况、住房提供、土地禀赋、进城的机会成本对落脚城市人群幸福感的影响并不稳健,而同工同酬待遇、社会歧视程度、在城市生活年限、进城前收入期望、家庭生活水平的社会地位、收入变动预期、辞职计划和迁徙流动模式等影响落脚城市人群在城市定居和融入的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则更重要,并且影响是显著稳健的。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对于高年龄群体和低年龄群体、在农村保有土地群体和失地群体,解释变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其二,立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亲子分开居住的居住模式日益普遍和家庭承担多重功能等事实,我们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决定进行了经验研究。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基于CGSS(2006)的经验研究发现,来自于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对中老年人幸福感均有正向影响,但前者不显著后者显著。这进一步佐证了幸福理论。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中老年人越来越能够接受亲子分开居住的居住模型,相对于亲子间面对面的联系频率,非面对面的联系频率对中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讨论了政府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中的职责、角色以及具体的对策措施。结合经验研究,为了使落脚城市人群因落脚而更幸福,除了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住房和提高收入水平,更重要地是,需要着重从影响该群体心理感受的方面着手。具体而言:提供其平等待遇,使其能够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工同酬待遇;消除社会歧视,增加其城市归属感和自我的“市民”身份认同;引导其形成合理期望,并尽力满足其合理期望;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避免其陷入贫困阶层并固化;通过技能培训等手段提升其人力资本,以对未来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满足其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要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创造条件以使其能够举家流动。另外,政策措施应该考虑落脚城市人群的年龄差别和土地禀赋差异而有所区别。 为了提升中老年人的幸福感,除了向中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外,子女更应该积极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社会也应该积极关爱中老年人。在亲子分开居住的居住模式下,当面对面联系变得比较困难时,子女可以更多地与父母进行非面对面的联系,这种替代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老年人幸福感。
【关键词】:决策效用 感受效用 幸福 落脚城市 中老年人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9.9
【目录】:
- 摘要5-9
- Abstract9-17
- 第一章 引言17-31
- 第一节 关于选题17-24
- 1.1.1 选题的背景17-22
- 1.1.2 选题的意义22-24
- 第二节 本文的总体思路、研究框架、各章安排和创新点24-28
- 1.2.1 总体思路和研究框架24-25
- 1.2.2 各章安排和主要内容25-26
- 1.2.3 创新之处和主要结论26-28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8-30
- 1.3.1 研究方法28-29
- 1.3.2 数据来源29-30
- 本章小结30-3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1-57
- 第一节 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31-47
- 2.1.1 幸福感与绝对收入关系的研究31-35
- 2.1.2 幸福感与相对收入关系的研究35-41
- 2.1.3 幸福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41-43
- 2.1.4 幸福感与其他因素关系的研究43-47
- 第二节 幸福感研究经验发现的理论解释与评论47-52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52-56
- 2.3.1 数据和研究方法的概括52-53
- 2.3.2 有待于解决的难题53-56
- 本章小结56-57
- 第三章 “效用”中固有的幸福内涵及其丧失57-67
- 第一节 “效用”中的幸福内涵——以效用主义者为代表57-60
- 第二节 “效用”中幸福内涵的丧失——序数效用论取代基数效用论60-63
- 第三节 效用中幸福内涵的进一步丧失——显示性偏好理论的建立63-66
- 本章小结66-67
- 第四章 幸福的本质内涵及其决定67-82
-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下的决策效用及其局限67-70
- 第二节 感受效用及其与决策效用的偏离70-73
- 第三节 幸福理论的提出:幸福的实质与决定73-75
- 第四节 决策效用与感受效用和幸福的综合比较75-80
- 4.4.1 前提假设75
- 4.4.2 福祉衡量75-77
- 4.4.3 理论意义77-79
- 4.4.4 现实应用79-80
- 本章小结80-82
- 第五章 幸福的测度与幸福理论的经验验证82-104
- 第一节 效用的基数测度:边沁的思路82-83
- 第二节 自评幸福感作为幸福的度量指标83-89
- 5.2.1 测度幸福的多种尝试83-84
- 5.2.2 自评幸福感及其作为幸福代理指标的合理性84-89
- 第三节 幸福理论的经验验证——基于CGSS(2006)的微观数据89-103
- 5.3.1 变量选取、指标度量与计量模型89-94
- 5.3.2 回归结果与解释94-103
- 本章小结103-104
- 第六章 基于幸福理论的经验研究之一——利用CHIPS2002分析落脚城市人群的幸福感决定104-135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分析104-107
- 第二节 相关文献述评107-109
- 第三节 基于幸福理论的落脚城市人群幸福感决定109-111
- 第四节 数据、变量与模型111-117
- 6.4.1 数据111-112
- 6.4.2 变量释义112-115
- 6.4.3 二值选择模型115-117
- 第五节 回归结果与解释117-134
- 6.5.1 基本的回归结果117-124
- 6.5.2 稳健性检验124-128
- 6.5.3 解释变量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128-134
- 本章小结134-135
- 第七章 基于幸福理论的经验研究之二——家庭视角下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经验分析135-153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35-137
- 第二节 居住模式变迁与中老年人生活幸福感137-140
- 第三节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140-150
- 7.3.1 子女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140-145
- 7.3.2 亲子居住距离和联系频率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145-150
-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150-152
- 本章小结152-153
- 第八章 政府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中的职责、角色与对策153-159
- 第一节 政府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中的职责和角色153-155
- 8.1.1 政府要不要承担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责任153-154
- 8.1.2 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154-155
- 第二节 政府具体的政策措施155-159
- 8.2.1 一般意义上的对策措施155-157
- 8.2.2 提升落脚城市人群幸福感的对策措施157-159
- 第九章 结论、不足与研究的展望159-169
- 第一节 全文总结159-163
- 9.1.1 经济学中幸福的理论研究159-160
- 9.1.2 以幸福理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160-161
- 9.1.3 基于经验研究的对策建议161-163
-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的展望163-169
- 9.2.1 存在的不足163
- 9.2.2 经济学关于幸福研究需要加强的地方163-166
- 9.2.3 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幸福研究的深入166-169
- 参考文献169-183
- 致谢183-186
- 个人简历1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3 亓寿伟;周少甫;;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4 李永友;徐楠;;个体特征、制度性因素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基于浙江省富阳等地调查数据的实证考察[J];管理世界;2011年01期
5 贺伟;龙立荣;;实际收入水平、收入内部比较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关系——传统性和部门规模的调节作用[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6 何立新;潘春阳;;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7 张学志;才国伟;;收入、价值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8 陈刚;李树;;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政府质量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9 乐君杰;叶晗;;农民信仰宗教是价值需求还是工具需求?——基于CHIPs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10 董香书;Proochista Ariana;;为何农村医生工作不满意?——工作收入、医患关系和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本文编号:923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2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