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贸易隐含碳的因素分解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
本文关键词:影响中国贸易隐含碳的因素分解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碳排放强度 隐含碳 产业关联
【摘要】: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2002年、2005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各行业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了贸易隐含碳常用3种测算方法的异同点。其次,分析中国2002年-2007年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再次,对中国的产业进行国际竞争优势的判别,分析中国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后,分析产业关联性,,试图找出碳排放较少但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产业,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完全需求系数计算的贸易隐含碳的测算方法相对最为合理。 (2)2002-2007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且净出口隐含碳量迅速上升。2002年、2005年和2007年,中国净出口的隐含碳排放分别达615.12Mt、1590.93Mt和1928.93Mt。 (3)出口总量是导致出口隐含碳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中间结构次之,碳排放强度对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起抑制作用,出口结构对出口隐含碳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以2002-2007年为例,这四个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106.58%、10.80%、-20.00%以及2.62%。 (4)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中、低碳产业,高碳产业的竞争劣势显著。我国大多数产业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2007年,非洲是我国隐含碳的唯一净进口地区(26.20Mt)。 (5)碳生产率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差异,重工业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内部调整的主要对象,高科技工业应该成为我们大力发展的主要对象,轻工业应该成为继续发展的主要对象。
【关键词】:国际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碳排放强度 隐含碳 产业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5;X19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20
- 1.1 选题背景8-12
- 1.1.1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8-9
- 1.1.2 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9-10
- 1.1.3 中国面临 CO2减排的巨大压力10-11
- 1.1.4 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的重要性11-12
- 1.2 文献综述12-17
- 1.2.1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12
- 1.2.2 国际贸易隐含碳的相关研究12-16
- 1.2.3 产业关联研究16-17
- 1.3 研究方案和论文结构17-19
- 1.3.1 研究目标17
-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17-18
- 1.3.3 分析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18-19
- 1.4 内容安排19
- 1.5 研究意义19-20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20-28
- 2.1 行业分类20-21
-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21-28
- 2.2.1 数据来源21
- 2.2.2 数据处理21-28
-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常用隐含碳计算方法的比较28-34
- 3.1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常用测算方法的介绍28
- 3.2 不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的分析28-30
- 3.2.1 我国各行业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比较分析29
- 3.2.2 我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分析29-30
- 3.3 不同碳排放强度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30-32
- 3.4 不同方法对转移碳排放量测算的影响32-33
- 3.5 小结33-34
- 第四章 我国贸易隐含碳排放分析34-42
- 4.1 碳排放强度分析34-35
- 4.2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35-38
- 4.2.1 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分析35-36
- 4.2.2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36-37
- 4.2.3 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37
- 4.2.4 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37-38
- 4.3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 SDA 分析38-40
- 4.3.1 出口隐含碳 SDA 总体分析38-39
- 4.3.2 第二产业出口隐含碳的 SDA 分析39-40
- 4.4 小结40-42
- 第五章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以及与五大洲贸易隐含碳转移分析42-51
- 5.1 国际分工的产业分析方法42-43
- 5.2 中国各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分析43-46
- 5.2.1 产业间分工分析43-46
- 5.2.2 产业内分工分析46
- 5.3 中国与五大洲贸易隐含碳分析46-50
- 5.3.1 中国与五大洲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析46-47
- 5.3.2 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路径分析47-50
- 5.4 小结50-51
- 第六章 碳生产率、产业关联性-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51-62
- 6.1 2002-2007 年我国各产业碳生产率的分析51-52
- 6.2 2002-2007 年我国各行业关联度的分析52-55
- 6.2.1 产业经济关联分析52-54
- 6.2.2 基于碳排放的产业关联分析54-55
- 6.3 产业关联基础上的产业选择55-61
- 6.3.1 聚类分析55-57
- 6.3.2 基于产业后向关联与基于碳排放后向关联的象限分析57-59
- 6.3.3 基于综合分析的产业调整策略及建议59-61
- 6.4 小结61-62
- 第七章 结束语62-65
- 7.1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62-63
- 7.1.1 本文所做的工作以及创新之处62-63
- 7.1.2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63
- 7.2 研究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0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张学珍;杨会民;;基于最终需求的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4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5 方修琦;王媛;魏本勇;王文琴;;中国进出口贸易碳转移排放测算方法分析与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6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7 赵玉焕;;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研究综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7期
8 黄敏;蒋琴儿;;外贸中隐含碳的计算及其变化的因素分解[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9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2期
10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会民;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与影响因素结构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0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8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