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理论视角下投资、消费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凯恩斯经济理论视角下投资、消费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论文发表 > 凯恩斯经济理论视角下投资、消费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凯恩斯经济理论视角下投资、消费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发布日期: 2012-05-14 发布:
2012年第1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论文网
内容摘要:本文以西方文献为依据,首先讨论了古典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价各种刺激经济政策,指出政府投入对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把凯恩斯理论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实践相结合,解释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凯恩斯 发展 增长 经济政策
古典凯恩斯经济发展理论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凯恩斯主义将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支出视为其总需求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而投资支出对收入的乘数效应影响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关注点。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具体而言,当政府投入增加,促进就业,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当政府投入减少,会减少就业,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放缓和失业的原因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对商品和服务没有足够大的需求,以至于生产量不能达到使工人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主义解决经济低迷和失业的策略是通过降低税率或降低利率来刺激更多的私人消费和投资,或通过更多的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在一个经济体中,只要有失业和未使用资金的存在,增加的需求必将导致生产的上升,从而提高就业率。
1980年左右,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至今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国内外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增。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该值可能是负数,零或正)的变量,包括了经济政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工作态度、受过教育的的劳动力所造成的积极的外部效应、技术学习等(Dietz J.L.,2003)。据胡鞍钢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激增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接近50%(Hu A.,2007)。全要素生产率(TFP)反应的是体制的影响和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体制的进步,即政府通过积极手段干预经济而发挥的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
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方面可以由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计算所得(Jones R.J.B.,2001)。因此,生产总值的扩大由三个组成部分变化的总和所组成:消费(包括私人和政府)、投资、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这些因素都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了作用。
投资贡献分析
扩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改革的第一个十年里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了36%,这在发展中国家里已属较高的比例,但这一比例并没有超过同时期的中国两个东亚邻居――韩国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平均投资率变得更高。在1993年和2004-2007年之间,投资超过了GDP的40%,这一比例高于中国的东亚邻居在其高速增长期的水平(Bergsten C.F.,et al.,2008)。在2001-2005年投资的增加对GDP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一半的贡献都来自于投资的增加。
中国经济通过新资本的增加而得到了重组。新企业诞生,新技术被引进,新产品不断地生产出来。投资与出口的协同作用使中国经济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而逐渐实现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凯恩斯主义认为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支出是总需求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即投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促进生产和就业,而就业拉动了消费需求,从而投资对总收入的影响是一个倍增的效果,即凯恩斯所说的乘数效应理论。
消费贡献分析
此处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改革开放初期,家庭和政府消费的绝对额都在迅速增长。但在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自2000年以来这种滞后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家庭消费平均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而20世纪90年代这一份额下降到46%。2000年后,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5%。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份额较低。在美国,家庭消费占GDP的70%,在英国为63%,而在印度为56%(Bergsten C. F.,et al.,2008)。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比较稳定,平均14%左右。但是,这一份额从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约16%的高峰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的14%以下。政府消费在过去有较大波动的原因是,中国的出口由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影响(比如西方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而有较大的起伏。而每当出口大幅度下降时,中国政府就会立刻提升政府消费力度,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刺激国内的生产与就业。相反,每当出口大增的时候,总需求量快速上升,国家就会下调政府消费额度。这种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的总需求的长期稳定,使中国经济得以长期而高速地增长。这说明,中国的总需求主要由政府消费和出口组成,而国内的居民私人消费在总需求中占比较少。
如此,家庭和政府消费的趋势形成的结果是,在过去二十年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与同时期的投资相比。在20世纪90年代初,消费增长占了约五分之四的中国经济增长,然而自2003年以来,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少于五分之二。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以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消费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较小,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均衡。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政策的倾斜、公共投资和社会保障的差别造成社会分配的高度差异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用于描绘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开始就越过了0.4的警戒线,并且逐年上升。而根据凯恩斯理论,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衡,相当一部分财富积聚在少数人手里,那么社会总的家庭消费就会很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很微弱。
凯恩斯学派的波蒂斯教授在其专著中指出:从长远来看,工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然而,财产性收入的大部分却并没有用于消费,而只是增加了个人财富。有钱人的储蓄往往用于投机炒作的目的,或者用于“投资”非生产性商品,例如土地、古董、历史性建筑和黄金等。此外,富人的相当一部分储蓄会进入金融系统用于套利,或者干脆被囤积(Bortis H.,1997)。这意味着,少数人手里的巨额财富被以货币或准货币的形式囤积起来从而离开了经济循环。这部分财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
为了量化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麦肯锡公司的消费者中心在2005年随机调查了6000位中国消费者。结果表明对于卫生保健费用的担心是中国高私人储蓄率的最大驱动力(50%受访者的意见),为退休而储蓄是第二大原因(43%受访者),第三大动力是购买房地产(36%受访者)。文化因素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30%的受访者把节约作为一种美德;而27%的人回答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生活留下一笔财产(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06)。
政府现在已开始投资建设社会保障网络。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使社会保障网络得到显着改善,覆盖绝大多数人群,但是真正改变中国人偏爱储蓄这一根深蒂固的行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很有可能要花费一代人的时间才能使改善的社会保障网络取得老百姓的高度信任,并因此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凯恩斯理论指出,就业和生产总值不仅依赖出口的多少,同时依赖出口的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国家会得到较高的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而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
凯恩斯学派的卡尔多教授指出:为了取得经济增长,每个经济体都在试图出口因本经济体结构性优势而擅长生产的商品,进口因本经济体结构性缺陷而不擅长生产的商品。个别地区或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将会受到出口和用出口所得购买的进口商品的限制。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国际间的供需关系会推动如下局面出现:出口是一个经济体生产总值和有效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中国的经济增长印证了这一点:出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1992-2005年间中国向世界的实际出口量增加500%,从84.94亿元到525.48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份额从10%上升到21%。2004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德国和美国。2010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在中国总出口中加工贸易的份额日益重要,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占到中国总出口的50%以上。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和组件、配件、包装材料,然后在生产国企业里进行加工或组装,之后将成品出口到外国,主要是零部件的来源国。外方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还负责销售的成品,中方则只负责生产。
1992-2007年,中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农产品和纺织品占总出口的份额在显著下降,而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计算机所占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然而,这种出口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增长―组装免税的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一般来源于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因为加工贸易占据了总出口的最主要份额,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自主研发国际品牌的国际贸易大国。
如果不考虑特定商品带来的变化,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特色的中国出口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出口仍然高度集中在一小部分商品中。上述模式与大卫李嘉图的传统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的逻辑相一致。
净出口(贸易收支)描绘一国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经济体一定时间内的出口和进口的货币价值之间的差额。自2005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增长首次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2004-2005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12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在2007年净出口规模迅速扩大,达到30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9%。平均而言,在2005-2007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五分之一。
总之,虽然中国政府在2004年决定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以维持经济增长,但是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投资增长略有放缓。到2007年为止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已下降至40%左右,远低于2003-2004年平均60%的水平。另外,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绝对数量上或占GDP的相对比例上都大为增加,从而对经济增长作出较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拉动,使中国经济发展失衡。保持出口优势的代价是,中国长期的低工资状态对私人收入和家庭消费起到了消极影响。凯恩斯理论所提倡的通过刺激个人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状态,中国仍有较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Dietz J. L. Puerto Rico Negotiating Development and Change,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3
2. Hu A.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Jones R. J. B.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2001
4.Bergsten C. F., et al. China’s Ri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2008
5. Bortis H. Institutions, Behaviour and Economic Theory A Contribution to Classical-Keynesian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From ‘Made in China’ to ‘Sold in China’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Urban Consumer, San Francisco: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06
7 Keynes J. 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New Edi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7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凯恩斯经济理论视角下投资、消费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