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新框架的经济学哲理
本文关键词:全球治理新框架的经济学哲理——评李扬等著《失衡与再平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文章
乞垂 音石 j百=象z 0 4年第 s期 瓦尔拉斯式的,即供求未必相等,但却出现相对稳定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平衡》进一步深入 探讨了“好的失衡”和“坏的失衡”,强调指出:“‘好的失衡’是一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配置消费和投资的最优决策,例如,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是动态的前瞻性储蓄投资决策的最优化结果。这种失衡
非但害,而且还可达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效果”。在这些分析
中,作者思路犹如行云流水、丝丝相 扣,一方面跳出了“失衡”与“均衡”之间非此即彼的逻辑陷阱,独辟新径地在“失衡”现象中作出 “好”与“坏”的分野,强调问题的核心在于“失衡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不囿于“术”的表象性,在
规范分析中求“道”,揭示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和“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转换的轨迹”。对此,《再
平衡》的作者深刻指出:“科学的分析路径需要我们遵循‘抽象一具体’的逻辑,即抽象出某种‘纯 正’状态,全面分析其基本特征,然后渐次增加现实因素,逐渐逼近现实状态。但是,倘若我们赖以出发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甚至很难找到其近似状态,我们便有理由怀疑,经典教科书提供的理论模型可能并未触及现实问题的主要方面,其抽象过程存在缺陷。” 求“道”需要弄清为谁问题,即存在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从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出发, 以历史为线索,以全球分工和全球储备货币发展的平行脉络展开分析,《再平衡》的作者揭示了全 球经济失衡条件下的危机爆发的必然性,解释了2 0 0 7年以后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机理,即“掌握主要
储备货币供应的国家,将以他为一方的全球失衡稳定一段相当长时期;一旦其储备货币地位受到挑战,失衡便几乎立即演变为全球大危机”。显然,美元引致的全球经济失衡,是此轮危机的根源所在。与此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将金融危机的成因归结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不仅有贼喊捉贼之嫌,而且暗涵着进一步提高占有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的期待。如果照此逻辑来治理全球经济失
衡,非但达不到他们所希冀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而且南辕北辙,将加剧全球经济“坏的失衡”趋势。 在这进一步恶化的过程中,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深刻的来白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学属于应用之学。有的放矢是经济研究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也是求道的最基本目的。经
济学中的哲理性带有明显的思辨特点,,但《再平衡》作者并没有将它们演化为一种玄学式的游戏, 而是立足于现实世界,扎实地落脚到
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面对 2 0 0 7年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发展
新格局,他们强调: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全球经济呈现出两个重要的趋势性转变,这可能会使得此次危机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格局的开端”。在这些趋势性转变中,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了结构调整期和产业转型期,这将有利于中国培育“发展新优势”和“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和世界经济处于“治理机制变革期”,中国既可以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又可以努力增强全球治理的参与能力。中国能否抓住这样的机遇,从而在全球达成新均衡的过程中确立自身地位,其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实现转型、经济结构能否得到有效调整、经济效率能否持续提升和经济质量能否有效提高。这种认识,恰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合。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再平衡》清晰地告诉我们,建构全球经济治理新框架的工作已经在展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集体,已经不满于目前的全球化模式及其运行规则,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 T P 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 ( T T I P )”、“多边服务业协议 ( P S A)”
到“1 3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一系列谈判,加上 2 0 1 3年 1 0月 3 1日以美联储为首的六国发达经济体央行宣布它们之间的货币互换将长期、无限和多边化,都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号:为了夺回全球治理的主导权,他们正结成新的“神圣同盟”,力图在 WT O和 I MF之外树立新规。在此新环境下, 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中国)该如何应对、如何在构建这一新框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提高自己的博弈能力?这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既富挑战又富有机遇性的课题。我以为,若要寻求答案,就应当将《再平衡》认真读一读。 (责任编辑:晓喻 ) (校对:曹帅) 1 91
本文关键词:全球治理新框架的经济学哲理——评李扬等著《失衡与再平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