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城市等级重构与产业空间梯度转移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外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实证研究之评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交通大学》 2015年
成渝经济区城市等级重构与产业空间梯度转移研究
尤朝忠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渝经济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各目标城市需要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向前发展。本论文借助系统聚类分析法(HCA)将成渝经济区各目标城市的空间等级体系进行重构,利用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测度成渝经济区城市间的引力值,进而分析了成都与重庆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14个目标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接着利用区位熵理论探析了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优势主导制造产业的分布势态。研究表明:新时期成渝经济区各目标城市可以划分为以重庆与成都双核首位城市为驱动,同时以德阳次级经济中心、绵阳等4个区域型中心城市和资阳等9个经济区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四档城市空间等级体系。优势制造产业布局也已初步形成以成都和重庆双核大都市区为“雁首”,以德阳为“雁颈”,绵阳、遂宁、自贡、乐山等为“雁身”,资阳、南充等9个城市为“雁尾”的雁阵型态,传统意义的行政区划作用下的产业空间转移机制受到新形势下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冲击并且逐步为其所取代。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产业的转移承接位序由经济区城市空间等级与城市空间引力值共同决定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饮料食品产业、化工能源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已经各自呈现出以成都和重庆双核带动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承接位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李程骅;;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2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蔡善柱;;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3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4 段亚丁;车维汉;;国外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实证研究之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4期
5 王小玉;;“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6 侯燕飞;;基于“雁行理论”统筹区域产业转移[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2期
7 李仁贵;;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评述[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年01期
8 林凌;刘世庆;;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考[J];西南金融;2006年01期
9 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04期
10 勾春平;;加快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构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例[J];天府新论;2006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德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响应[D];天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管卫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产业一体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闫鸿鹂;;论国际分工、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3 汪飞;何海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4 李松志;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5 李欣华;;西藏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6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邱风;朱勋;;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论丛;2007年06期
8 袁丰;陈江龙;吴威;薛俊菲;;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9 邹沛思;贺灿飞;;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10 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林;齐玮娜;;产业转移下中部地区工业园发展对策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3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曹力维;易峥;;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菁菁;陈建军;丁正源;;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功能研究综述[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吴传清;周晨晨;;增长极的数量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学史视角的考察[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覃成林;熊雪如;;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吴传清;周晨晨;;增长极的数量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学史视角的考察[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金春雨;程浩;;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吗?——来自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杨培峰;曹蓉;;创意产业空间解读与规划探讨——以温州创意产业园概念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7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琳琳;国际产业转移与重庆市制造业升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玉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振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鹤虎;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淑英;中国纺织企业国际转移模式选择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王梓蓉;基于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增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楼蔚;金融集聚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志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昆;李佳川;余郭平;彭芳乐;;面向低碳型城市商务区的地下空间规划理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2 王琪延;北京将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张晓立;;伦敦城市发展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4 尹虹潘;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5 陈浩;张京祥;宋伟轩;;空间植入:大事件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以昆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6 陈江生;郑智星;;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2009年02期
7 姚华松;;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J];城市观察;2009年02期
8 石崧;;新产业空间的崛起及其对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影响[J];城市观察;2011年03期
9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10 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伯红;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6 王桢栋;“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延青;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耀中;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安静文;世界城市空间结构比较及其对北京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吴颖;基于“紧凑城市”的城市街区空间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翟强;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侯寰宇;CBD(中央商务区)外部空间形态探析[D];天津大学;2004年
7 潘承仕;城市功能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杜凯;营造高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陈永生;高校新区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陈烨;京津冀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渝经济区跃然而出[J];西部论丛;2006年01期
2 王忻怡;;有关“十一五”期间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问题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6年16期
3 黄冬;王渡生;;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成渝经济区”力创中国第四增长极[J];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14期
4 王钰兰;宋殿清;;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年35期
5 王钰兰;魏景赋;;基于空间交互理论的成渝经济区范围界定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12期
6 刘道明;;“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7 陈婷婷;;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5期
8 陈怡;;增强成渝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9期
9 章继刚;;打造成渝总部经济带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J];四川省情;2008年09期
10 王亚清;;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鹰;王亚清;;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理论及其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罗秀姣;蒋扬敬;;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战略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谭兴中;;治理视角下的区域合作探讨——以成渝经济区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伍艺;;成渝经济区统筹城乡“两化”互动政策研究[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李丕初;杜森;邓清和;;试论成渝经济区北部铸造基地的规划与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刘晓锋;李丽;郝瑞;;遂宁融入成渝经济区的路径选择研究[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付实;;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第五极——成渝经济区的优劣势和定位分析[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8 张益伟;;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路径选择[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世庆;齐天乐;;嘉陵江流域:成渝经济区北部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带和增长极[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维;[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杜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3 王鑫;[N];国际商报;2007年
4 记者 杨蕾 实习生 陈丽媛;省政协经济委组织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 共商成渝经济区建设[N];四川政协报;2009年
5 李秀中;[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记者 郭晓静;[N];重庆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红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记者 吴婷 李雁争 编辑 刘玉凤;[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韩冬;[N];四川政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奎;[N];南充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宇;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严红;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泓江;成渝经济区发展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尤朝忠;成渝经济区城市等级重构与产业空间梯度转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黎磊;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姚建露;成渝经济区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5 钟敦慧;成渝经济区产业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彭鹏;成渝经济区产业关联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潘久艳;构建“成渝经济区”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邓文英;成渝经济区成内渝发展轴建设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兰富钧;成渝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黄昌丽;基于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国外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实证研究之评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7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