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中知识、组织和制度的共生演化
[Abstract]:As a simplified innov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luster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synerg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such a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The 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technical elements, neglects the knowledge categories in the macro sense, such as social concept, social knowledg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knowledge in the innovation cluster, and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investigate the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so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knowledge in the innovation cluster. The symbiotic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based on the view of technological history, adopts the replic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wo typical innovation clusters in Silicon Valley and Germany, identifies and describes the knowledge in the innovation cluster. The path of symbiosis and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63002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2040007258) 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2012WYM_0106)
【分类号】:F06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年01期
2 肖广岭;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吕德中;美国消费者决策型态及其跨文化可推广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9 陈惠;;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安徽电子商务的竞争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7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韩平;程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产业形成机理分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高见;;构建共性协作网络 打造支持服务平台——粤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政策指引[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10 蔡建明;杜姗姗;;北京市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效益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孙红;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广岭;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钟;创新集群与知识溢出集中化问题分析[J];科研管理;2005年02期
2 骆静 ,聂鸣;创新集群及其分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3期
3 宋琦;韩伯棠;李燕;;创新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8期
4 陶一桃;CEPA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月刊;2005年07期
5 徐向东;;人的经济价值、制度与经济增长[J];大众商务;2010年06期
6 李松龄;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效应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彭文平,肖继辉;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关联效应[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8 曲文轶 ,汤吉军 ,谢作诗;“制度变迁模式比较”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2001年12期
9 何恒远;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三者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经济;2001年05期
10 周小亮;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不同理论解说及其缺陷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黄少安;;多元制度变迁主体及其角色转换假说[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3 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制度变迁和产业集群演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张威;;悖论式制度变迁:经验主义转型的可能与局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江;章尺木;;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雷国雄;陈恩;;制度变迁:一个拟生物演化模型[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7 曾奕;;制度变迁与澳门经济增长探析[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刘伯恩;;论推进循环经济中的制度变迁[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宋圭武;;制度问题之我见[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昕竹;反垄断:制度变迁[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2 梁捷;大脑记忆与制度变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梁捷;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经济学[N];南方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东;以个案形式推动制度变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梓;推动制度变迁的学术力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6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沈国兵;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规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赵晓雷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 经济学教授 张晖明;经济学的“本土化”实验[N];文汇报;2009年
8 曾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制度突变理论: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周其仁;制度变迁与知识方向[N];经济观察报;2011年
10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群刚;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2年
2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巍;制度变迁与美国国际经济政策[D];复旦大学;2009年
5 董微微;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李建华;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许文彬;信息结构、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演进[D];厦门大学;2003年
8 郭岭;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李卢霞;FDI、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泗阳;制度变迁理论的案例分析——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代琳琳;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河南大学;2008年
3 马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昝金淼;兴福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韩中元;交易费用、资源再配置与经济增长[D];辽宁大学;2009年
6 倪玲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逻辑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国柱;创新集群建构的理论、路径和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岳鹏;影响制度变迁的权力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梁晨;创新集群知识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47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4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