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发布时间:2019-03-29 17:06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通过考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通过考察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阶级社会,而且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通过考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适用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Marx and Engels in critiqu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in Hegel,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Divine Family, German ideology, Louis. Bonaparte's Foggy Moon, the Prologue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etc.,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gestation, formation and gradual perfec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determine the superstructure based on the economic base. By examining Engels' theory of anti-Durin,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it is the economic base that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rather than the superstructure. By examining the exposition in Marx's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Society in his later yea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nciple that 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is not only applicable to the class society. It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classless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from the classless society to the class society. By examining Mao Zedong's discussion on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nciple that 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future socialist socie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中心;
【分类号】:F0-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晓晶;;马克思与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比较及其现实意义[J];经营管理者;2009年08期

2 宫玉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思想历程[J];河北学刊;2002年03期

3 鲍刚毅;从单一经济基础论到综合经济基础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萍;;论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5 谢红;;民法的基础和理念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1期

6 凌海航;论上层建筑质和量的演进与改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8年02期

7 仰海峰;;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2期

8 张爱胜;浅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构建[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李中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工业史和商业史的哲学意蕴[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梁雪爱;;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元善;孙台维;;市民社会视阈下乡镇政府决策伦理的建构[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元善;孙台维;;市民社会视阈下我国乡镇政府决策伦理的构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朱沅沅;崔欣;;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何平立;沈瑞英;;概念、理论、模式:当前社区治理研究问题与前瞻[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7 魏琛;金溢潮;魏勇;黎敬锋;曹希辉;周跃明;赵灵;王荣;聂翠花;蔡得样;王海燕;杜立新;刘中;董敏华;郭秀英;庄淑荣;;再论周用桓之路[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梁田;;亚洲田径运动发展状况初探[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10 郁建兴;黄红华;;村民自治研究的研究[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林;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N];人民公安报;2003年

2 ;推动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N];人民日报;2003年

3 杨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上)[N];学习时报;2009年

5 胡为雄;上层建筑概念再探讨[N];人民日报;2010年

6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钱广荣;传统美德及其承接的基本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支玲琳;不要计算做好人的成本[N];解放日报;2009年

8 吴高华;松辽船厂具备完整上层建筑配套能力[N];中国船舶报;2008年

9 市委党校第十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李荣;深入的思考 理论的突破[N];运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张银炎;外高桥公司优化制造船舶上层建筑[N];中国船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仲;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苏州大学;2004年

2 范文山;越南农村管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魏建国;自由与法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王峰苓;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光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为颖;私法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解读市民社会的概念[D];江南大学;2008年

2 韩泽斌;马克思和葛兰西“市民社会”思想之比较[D];山西大学;2007年

3 雷晓霞;市民社会与我国现代化[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齐盈盈;浅析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马勇;关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哲学思考[D];山东大学;2005年

6 曹鹏飞;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语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拥军;权利生成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齐霄阳;社会主义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郑启玮;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市民社会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茹;市民社会与国际私法[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9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49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