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产业政策“绿色化”:阻力及一种可能的共生关系

发布时间:2019-05-20 19:29
【摘要】:伴随着金融危机和中国跃升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重新评估了制造业对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性。"新产业政策"为再工业化提供了支撑,与以往的选择性和干涉主义政策不同。该政策鼓励竞争,与社会需求相符,与创新、建立在竞争实力基础上的区域政策以及"作为中心议题的可持续性"相结合。环保标准不再被认为是竞争性制造业的障碍,而是绿色增长的动力。欧洲把增加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以及降低排放确立为2020年以及2050年的首要目标,要求在采用新技术和二氧化碳价格每吨250欧元的基础上,将温室气体量削减80%到90%。由于新萃取技术的出现以及欧洲排放权交易的瓦解,该发展道路的阻力来源于过低的燃气价格(尤以美国为甚)。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欧洲是否必须在防止碳泄露方面应对燃气价格过低问题,及其在借助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方面能够坚持正视综合的、系统性的产业政策目标的疑问。通过消除技术方面的投资赤字、提高技能并努力获得能源效率和清洁技术方面的优势,"新产业政策"将与美国在能源方面的成本优势相匹敌。
[Abstract]: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China's leap to the top of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 reassessed the importance of manufacturing to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 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 provides support for reindustrializ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elective and interventionist policies. The policy encourages compet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social needs, combines innovation, regional policies based on competitive power, and "sustainability as a central issue."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re no longer seen as an obstacle to competitive manufacturing, but as a driving force for green growth. Europe has set increasing energy efficienc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 as the primary targets for 2020 and 2050, requiring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price of carbon dioxide at 250 euros per tonne. Cut greenhouse gas volume by 80% to 90%. As a result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extrac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collapse of emissions trading in Europe, the resis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stems from low gas prices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has led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urope must deal with the low price of gas in order to prevent carbon leakage, and whether it can persist in facing up to the comprehensive in terms of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help of new technologies. Questions about systematic industrial policy objectives. By eliminating the investment deficit in technology, improving skills and trying to gain advantages in energy efficiency and clean technology, 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 will rival the cost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energy.
【作者单位】: 奥地利经济研究院;北京物资学院;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正安;;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嬗变和提升及其他[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0期

2 向国成;李宾;田银华;;威廉·诺德豪斯与气候变化经济学——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系列[J];经济学动态;2011年04期

3 张巧良;陈良书;;碳披露项目信息的调查报告的介绍与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05期

4 唐·戈德斯坦;童珊;;在社会积累结构理论下对能力理论角色的探讨[J];海派经济学;2009年03期

5 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年08期

6 谢怀筑;于李娜;;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伍艳;;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资金机制[J];国际论坛;2011年01期

8 潘启龙;杨浩然;徐明凡;;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会;2011年10期

9 R.约克;B.克拉克;J.B.福斯特;夏泳;;海市蜃楼中的资本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10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桂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划分方法和产业规模度量——基于1993—2007年行业数据的模糊聚类方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2 韦伟;;经济增长与企业组织创新[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3 付加锋;高庆先;师华定;;基于生产与消费视角的CO_2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实证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孙永平;;资源的“诅咒”还是距离的“暴政”——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金克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可持续[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晓禄;李韬光;梁晓梅;王少俊;李强;郭立平;;新形势下气象经济学(Meteorological Economics)属性与发展对策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9 杨永忠;;产业政策传导研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十年进展概要[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蕾;穿透制造业的甲胄[N];网络世界;2002年

2 大卫·铃木;我们必须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本版组稿 陈怡 王毅俊;诺贝尔奖 缘何颁给他(她)们[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李义平;亚当·斯密对当时中国社会耐人寻味的评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李超民;FDI与避免产业空心[N];解放日报;2003年

6 辛华;排放权经济———21世纪第一大商机[N];中国贸易报;2006年

7 周年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富观念[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 滕泰;财富思想的革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南林;细分中国比较优势[N];发展导报;2002年

10 徐康宁;资源、制度与经济增长[N];新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舒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通;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6 段利民;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戴群;垄断竞争产业升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鹏;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台湾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王智辉;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悖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礼堂;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09年

2 时志雄;国际碳市场发展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万春华;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4 张巧进;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其法律对策[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孙宇宁;海外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分析与启示[D];吉林大学;2012年

6 钱圆;EU ETS碳期货均值回归定价研究及实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戴德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刘源;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汤池;服务外包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孙加中;江西省建立与发展碳基金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81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81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