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构图
[Abstract]:The essence of Marx's enterprise theory is to transcend the paradigm. According to the viewpoint of paradigm research, the western enterprise theory analysis is the guardian of Smith's doctrine, while Marx's enterprise theory analysis is the eradication of Smith, thus satisfied with the dispute between "defense" and "criticism". This study ignor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ontext of Marx's study of economics as a whole, enterpri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method. Enterprise theory is an internally variable overall paradigm, which means that within the unified framework, the modern paradigm is by no means the logical rebellion or subversion of the classical paradigm, but th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nditions and orientations. The theory of value of enterprises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ue of scientific labor,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principle of organic structure and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abstraction. The conceptual tools and basic methods used by enterprises are labor-valu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game analysis, which aims to carry out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labor-value-price. Therefore, instead of creating the trend of modern analysis, western enterprise theory has formed a good opportunity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s enterprise theory.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托马斯·S.库恩;纪树立;;科学知识作为历史产品[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张长有;;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农民养老保障方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方芳;;马克思世界历史性思想的公正维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王延涛;;廖仲恺的经济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Z1期
5 周章领;;生态危机的新变化及其对策探微[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厉以宁;美国边疆学派“安全活塞”理论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03期
7 李明桂;;保护农民权益:基于马克思资本文明思想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5期
8 赵承凤;;立德·立功·立言——论孙子的成功之道[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汪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10 李超;冯琳;;马克思地租理论与边远农村土地流转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德礼;;社会责任:企业与消费者追求之价值[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吴彤;;试论S&TS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研究策略——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野看[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6 聂锦芳;;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成红;马小希;;环境法的本体初探——有限的世界和无限的符号[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沈志宏;;论编辑素质及其培养[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3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志刚;转型期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俊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高嵩;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行为主体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于婷;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武威志;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9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雪;;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2 郝小青;;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下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J];时代金融;2011年18期
3 刘召峰;;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态度的转折的分歧说开去[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4 佟亚辉;;对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年06期
5 曾光荣;王学先;;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学先;曾光荣;;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7 刘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素玲;;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若干思考[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党印;;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问题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明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经济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成庆生;;21世纪“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洪灏;;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吉清;刘明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宇晖;;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凌云;;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特征及其发展[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许有伦;;怎样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志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属性与劳动价值论初探[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仲泉;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玉玲;乌杰: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评论员;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N];经济日报;2001年
4 王天义;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N];人民日报;2001年
5 沈建新(作者单位:上海生产力学会);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N];解放日报;2001年
6 陈金松;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 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N];经理日报;2002年
7 赵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有内在联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史峰;劳动价值论现代拓展的思路[N];安徽日报;2002年
9 张建君;加深对劳动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杨光;再看劳动价值论[N];中国财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罗惠平;劳动价值论及博弈论在企业技术人力管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安增军;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D];厦门大学;2001年
4 郭毅;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D];厦门大学;2004年
5 马传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D];武汉大学;2004年
6 宋亦平;分工、协作和企业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光庆;市场、企业与经济组织的分析逻辑[D];厦门大学;2004年
8 段钊;企业管理学范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索红;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毛小曼;《琵琶记》戏剧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磊;拉卡托斯“硬核—保护带”视域下劳动价值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郭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涂洪武;论企业理论——边界与一体化[D];福州大学;2003年
4 宋锋华;正确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D];新疆大学;2004年
5 赵锦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6 李接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刘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法经济学思想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月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D];渤海大学;2012年
9 许力平;企业理论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曹宇鹏;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83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8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