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4 22:10
【摘要】:结合文献研究,在界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其中,人类需求的变化和需求缺口的消除,起着诱发作用,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市场化、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等,起着推进作用,而且在诱发因素与推进因素间还存有相互作用和耦合效应。
[Abstract]: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 which the change of human demand and the elimination of demand ga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and information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there is still interaction and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inducing factors and promoting factor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黎明,毛汉英;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2 范士陈;;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过程理论解析与模型[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3 李岳云;论新型工业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镇邦;毛阳海;;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嫱;王绍斌;王嘉;琚慧媛;;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田凤雅;;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应用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4 刘欣;;基于GIS·RS的石家庄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5 贾燕兵;李建强;卞兴云;;基于宏观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与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6 朱苏加;刘欣;;城郊型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鹿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7 王海鸿;韩娜娜;朱前涛;;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8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9 靳慧芳;;榆林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10 李成砚;廖允成;;杨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俊彬;;略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霍敬裕;;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责任研究——不完全信息状态难题的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常近时;;加快制造业发展是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务[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4 李孝坤;;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趋势[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钟棣;;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在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晏鄂川;谭立勤;唐辉明;;地质环境及其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思考[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马娅;匡耀求;黄宁生;;东江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水资源生态补偿研究[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夏丹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选择[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藏波;杨庆媛;周滔;;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以六大区域代表性城市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纪玉山;;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公平[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盛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财政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6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秋苹;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富;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盖晓媛;杭州市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杜哲涛;虚拟货币属性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康丽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梁维维;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武岳;中国贸易结构变化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郭文卿;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地理学报;1995年01期

2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3 杨青山;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4 范士陈;东北资源型地域经济类型的形成与调控研究——以伊春市为个案[J];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5 徐效坡;;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建设简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华茂;彭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13期

2 张志元;;我国区域资本形成差异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国家发改委国地所课题组;肖金成;;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J];改革;2009年09期

4 黄益民;;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3期

5 王洪涛;;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J];创新;2010年06期

6 吴慈生;李兴国;;区域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2期

7 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发展临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01期

8 孔鹏;陈铭恩;;城市化:理论与框架[J];长江论坛;2007年05期

9 徐立世;曾珍香;田野;黄春萍;;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09年09期

10 刘春玲;周德胜;;环京津旅游消费休闲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海;;由点到面: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跃变[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2 张广毅;;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3 肖志中;陈玮;刘菁;;城市生态框架保护适应性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常青;蔡春霞;舒艳;;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及解决方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刘晓辉;陈忠暖;;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符刚;林万祥;;基本财务信息、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姜博;宋戈;赵映慧;;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许信旺;;池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文新;;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黄国平;黄永良;;海洋民俗体育功能及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可兴;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曲志深 七台河市长;加快木制品产业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3 王镇;如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看不见的“创新”塑造中国[N];人民日报;2009年

5 刘婧;创新公益大家庭友成探索新公益模式[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张庭宾;中国未来30年的动力机制希望已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市委副秘书长 贾培新 市委办公厅综合调研处秘书 梁智军;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力争新突破[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8 ;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认识和建议[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才旺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N];西藏日报;2001年

10 张爱勤;完善环境建设的动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中国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肖培灵;潍坊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陈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姜革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运作机制与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袁万杰;基于GIS的省域路用地材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姚晓东;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王浩;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莫虹频;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10 潘海生;大学集群和谐发展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2 徐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潘莉芳;武汉市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郭雅婷;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扩张模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余红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物流园区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纯;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施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葛永林;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邢晓强;区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丹丹;初探新闻敏感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5年

10 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5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85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