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反思与新释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determinism stan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been criticized. From Pleshanov's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itary determinism of productive forc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profound points, his mode of thinking of "genesis" makes him mistakenly divide "essence" and "phenomenon" into two different "stages", confirm the decisive role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sense of "origin", and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igin" and "derivation". The result is to move toward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ism on the one hand, and repeat the mistakes of the two laws of idealistic historical view on the contrary or circular argumentation on the other. Marx's scientific method of "essential abstraction" shows that the unitary decis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a kind of "trend decision" of "synchronic", not the "origin decision" of "diachronic".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本学视阈中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研究”(07BZX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立行;古罗马的商业特征与中世纪自给自足状态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华民;“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7期
4 吴晓明;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5 张毅,范建平,梁嘉骅;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中国文化整合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年01期
6 乔瑞金;;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J];理论探索;2006年04期
7 张广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前后)[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1期
8 王昌沛;腐败与罗马帝国的衰亡[J];齐鲁学刊;2005年04期
9 姜們;;文明的起源与轴心期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10 任晓伟;;重读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毛玲;论英国民事诉讼的演进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马立新;红色理性与革命战争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玉鸿;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宗华;18世纪俄国改革与贵族[D];武汉大学;2005年
7 邓晓臻;社会分层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8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9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公民的法律参与与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翟涛;博丹国家主权理论刍议[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葛晓鸾;12-14世纪拜占庭与威尼斯、热那亚的贸易争端[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自胜;苏联哲学探讨[D];安徽大学;2005年
5 张莹;市民社会:沉默权的现实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周前程;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全春花;论汪达尔之兴衰[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琳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关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李勇;试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权力制约机制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蓝颖;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重构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鲁品越;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走向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J];哲学研究;2005年10期
2 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年03期
3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兆和;;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前沿;2011年14期
2 王学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效益与代价二重性的再思考——以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3 鲁品越;;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J];哲学分析;2011年03期
4 王晓升;;个人活动抑或社会结构?——马克思历史观中的观察者视角与参与者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5 蔡玲;;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6 关锋;;布克钦对马克思误读历史和自然批判之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7 朱文华;;主体存在方式的历史转换[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8 金建萍;;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文静;;关系和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再认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武立波;;荣誉的时空本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佐友;;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生产力流动与重组研讨会学术讨论观点综述[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2 张占耕;;依靠创新 推动生产力 向新的高度发展——市生产力学会举行信息交流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纪要[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4 ;评选委员会委员名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5 ;中国生产力学会历届年会资料[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6 张占耕;;生产力科学的基本原理与“三个代表”的思想——市生产力学会召开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冯大愚;张春津;;生产力的“零点”追溯及思考[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8 杨保隆;;自然条件在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9 于光远;;在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开幕式上的学术报告[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10 刘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逻辑关系——不同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新框架的提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孙伟平;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徐圻;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N];贵州日报;2006年
4 李瑞环;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N];人民日报;2005年
5 余世英;哲学是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N];潮州日报;2008年
6 李景源;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南方日报;2006年
7 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王昌义;根本是解放人[N];湖南日报;2008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冯立鳌;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N];光明日报;2007年
9 浏阳市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 李晓军;抓住解放“人”这个关键[N];湖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国富;现实的历史的有限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3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4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5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论社会历史进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莉莉;论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齐向英;科学·技术·生产力[D];苏州大学;2004年
4 刘丽威;跨越设想引发的社会历史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于萍;人的解放——对共产主义的一种解读[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艳琴;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邢玉红;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潘家耕;论当代生产力的绿色化[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成俊;论生产力视域中的地理环境[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18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1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