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森林碳生产的要素流动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2 17:34
【摘要】:分析了森林碳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主要构成要素,从森林碳生产函数出发,从要素价格、要素之间的替代性、要素环境等3个方面研究了森林碳生产的要素流动机理,提出通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碳生产认知、完善森林碳生产土地要素管理、保障森林碳生产资金投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5个方面来保障要素合理有效流动。
【图文】:

森林碳生产的要素流动机理分析


、社会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综合效应表现为负,,而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采取减少化石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加清洁能源生产,增加森林面积等一系列措施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响应,由此保持,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对减碳的认识逐步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加强,对生态林业的建设更加深入,森林的碳汇功能将凸显,形成森林碳生产的有利氛围,引导促图1森林碳生产的要素流动Figure1Forestcarbonproduction'selementsflow进社会资源要素进入碳生产领域[6]。因此,从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来讲,碳生产的土地要素在中国土地政策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本缺乏流动性,其替代性非常低,劳动力与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然而碳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形态并不会得到太大的改变,除非出现大规模的技术进步。3要素流动保障可持续的森林碳生产,需要保障碳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保障要素的合理流动。这需要:首先,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召开前,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m3。这需要重点从加强法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3020)
【分类号】:F326.2;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恒宇;;开发碳汇资源 发展绿色经济[J];建设科技;2010年04期

2 ;碳汇[J];天津经济;2010年05期

3 董恒宇;;重视碳汇价值 健全碳汇机制 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8期

4 顾凯平,张德英,王学娜;论“生态”[J];科技与经济;2005年02期

5 朱跃龙;;大力发展林业碳汇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J];投资北京;2008年12期

6 朴世龙;方精云;黄耀;;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2期

7 刘慧;唐启升;;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8 邵诗洋;;绿金—碳汇 森林碳汇与自愿减排交易[J];中国绿色画报;2011年05期

9 李海涛,沈文清,刘琪t

本文编号:2522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2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5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