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战略研究——基于12个行业的面板协整分析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分类号】:F421;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2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3 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4 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年05期
5 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年02期
6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王少平;杨继生;;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基于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江勇;付梅臣;王增;张中亚;宋宝华;温洪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影响研究——以河北武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3 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武义青;;关于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带的战略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赵静;曹伊清;徐挺;尹大强;;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6期
6 郝文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渐进式路径[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7 刘佳;龚唯平;;低碳经济内涵及发展途径:一个研究述评[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8 高婷;王连梅;唐合龙;;西方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9 闫磊;高志刚;;克拉玛依市低碳工业化初步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李少佩;董蕊妮;;发展低碳经济 践行低碳生活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秦婧;;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晓燕;;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税制改革路径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梁建忠;文冰;;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分析——以云南省为例[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7 樊星;;沈阳市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华;王稳;;中国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9 安玉发;彭科;;我国蔬菜产业低碳化发展思路探究[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文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李亮;江西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笑迪;信息技术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杨勇辉;低碳经济视角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威;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陈科;;重庆市房地产投融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梁怀学,陈权宝;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行业能源消费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5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6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7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8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9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及其Tapio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张玉台;刘世锦;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2 子夜;;人人夸口碳减排[J];新世纪周刊;2007年27期
3 钱伯章;;温室气体减排和利用进展(上)[J];节能与环保;2006年07期
4 王明喜;王明荣;汪寿阳;尚维;;最优减排策略及其实施的理论分析[J];管理评论;2010年06期
5 郭沛源;;碳盘查——企业实施碳管理的关键[J];低碳世界;2011年02期
6 马涛;;来还你的环境债——碳汇交易[J];生命世界;2009年02期
7 田宗伟;任红;;科普在线[J];中国三峡;2010年03期
8 张炎;;美国2009年能源相关的碳减排量创历史新高[J];国外核新闻;2010年06期
9 杨解君;胡卓然;;“低碳”应走向法治——基于“碳减排”的立法梳理[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1期
10 南开大学百项工程研究组;;试论目前居民生活中最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龙;;向碳减排行动建一言[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黄馨;李少睿;;国际碳减排博弈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6 竹涛;赵金龙;邰世康;陈旭;方岩;;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明超;张慧娟;郭家秀;尹华强;;燃煤电厂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工程技术与创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王赞信;卢英;武剑;;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与途径[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曾林慧;李光明;黄菊文;杨怀德;;大型活动交通出行的碳排放及碳减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郭霏;马宗虎;孙亚男;董仁杰;南国良;刘继军;;规模化肉牛场CDM项目碳减排及经济效益估算[A];2010中国牛业进展[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暇;2020年中国将成最大碳减排国[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北京市电力公司员工 司贺秋;中国的碳减排 承诺及其实现途径[N];国家电网报;2009年
3 王一蓉 刘武军;我市第一笔碳减排外汇资金到位[N];陇南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何英;印度坚决不同意设定碳减排上限[N];中国能源报;2009年
5 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陈秀仁;碳减排应从身边做起[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岳瑞芳 符静;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完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王建军;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N];中国信息报;2009年
8 见习记者 张欢;国内自愿碳减排首单交易在京诞生[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记者 涂露芳 实习生 哈滨;北京推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N];北京日报;2009年
10 记者董克伟;我国自愿碳减排完成首单交易[N];中国改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傅世均;基于电力协调监管的燃煤发电企业碳减排市场组合设计理论与实践[D];重庆大学;2011年
5 曲剑午;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煤炭总量控制目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6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艳;基于博弈论框架的国际碳减排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王莉莎;我国碳减排服务外包理论与对策探索[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3 刘呈呈;我国自愿碳减排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4 马娜;考虑消费者行为的供应链碳减排协同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蒋丽琴;碳减排引发的国际博弈研究及中国的对策[D];东华大学;2011年
6 兰雪婷;我国碳减排交易制度初探[D];浙江大学;2012年
7 谢红莲;基于碳减排的废弃物回收逆向物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景冬冬;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李萌文;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在能源系统碳减排规划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高冠龙;中国与欧盟、美国碳减排对比分析[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44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4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