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19-10-03 22:52
【摘要】:深度一体化的发展会使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产业区位分布发生改变。新经济地理理论为研究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对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产业区位决定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新经济地理理论是研究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最合适的理论框架,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深度一体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区位》(编号10YJCGJW001)
【分类号】:F12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筠;潘孝军;;区域经济一体化下西南边境地区的空间经济聚集演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4期

2 李瑞林;;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产业分工:新经济地理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5期

3 鲁晓东;李荣林;;区域经济一体化、FDI与国际生产转移:一个自由资本模型[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4 刘晓红;;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社会、经济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6 陈秀山;汤学兵;;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年11期

7 陈秀山;汤学兵;;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刘曙光;杨明;;国际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9 安虎森;李锦;;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10 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Ulrich Volz;;全球失衡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邓峰;;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劳务合作中的劳动维权路径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3 姜晔;吴殿廷;宋涛;杜亚敏;;经济地理学的前景与方向——从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洪泓;;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保障与外来人员劳务合法权益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5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文魁;;世界城市的地缘基础——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滕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易凌;林建原;;如何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基于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差异冲突的调查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刘平海;;关于关天经济区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以泛蔡家坡地区一体化发展为例[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林翊;林卿;;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抓好整改落实 确保取得实效[N];闽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评论员;推开机会之窗[N];丹东日报;2010年

3 记者 安静;钟山区携手水城县 共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计[N];六盘水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东亚长期增长需推进结构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记者 周悦 王建峰 通讯员 范达;吴文化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宁滁之谊[N];南京日报;2010年

7 孟华 邓卫华;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行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乔雪峰;七年后,呼包鄂的位置在哪里?[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9 耿天龙;“五路并进”助推科学发展[N];黑河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罗勉;粤东: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共进”[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司传宁;本地市场效应与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林丽华;独联体演进态势的交易成本视角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9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婧;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实;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园区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春梅;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浩;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省级政府间关系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包珍贞;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范波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演进路径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微;京津冀地区知识溢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新瑜;长江上游地区一体化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

9 屈小艳;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宋滟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5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45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