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碳汇交易机制在西部生态补偿中的借鉴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11-18 21:33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瓶颈日益凸显,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及项目专项资金实施补偿,但市场化补偿长期缺位,补偿远远低于生态效益产品的成本。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机制,给西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确立,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从碳汇交易发展前景,结合西部的碳汇存量及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西部发展碳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2 马晓哲;王铮;;中国分省区森林碳汇量的一个估计[J];科学通报;2011年06期

3 曹广民;龙瑞军;张法伟;李以康;林丽;郭小伟;韩道瑞;李婧;;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J];生态学报;2010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培栋,马金宝;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J];草业科学;2005年08期

2 王小利;张力;张德罡;干友民;杨予海;苗小林;周学辉;邓春辉;官却扎西;;青海湖地区线叶嵩草型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群落的比较研究[J];草业科学;2006年10期

3 崔霞;冯琦胜;梁天刚;;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7年10期

4 戴雅婷;那日苏;吴洪新;王海;秦艳;王宁;赵海霞;;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9年09期

5 李琪;王云龙;胡正华;薛红喜;李洁;;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12期

6 王俊明;张兴昌;;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J];草业学报;2009年01期

7 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8 王峰;翁伯琦;王义祥;;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9 贾宏涛;蒋平安;赵成义;胡玉昆;李峗;;围封年限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分配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1期

10 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东;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建佳;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储量及稳定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伟;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蓄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3 付友芳;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周培;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华;江夏区碳汇造林基线碳储量的计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陈露;黄土高原塬区多年生栽培草地表层土壤碳库组成及其特征[D];兰州大学;2010年

7 高涛;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牧民生态补偿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陈正华;基于CASA和多光谱遥感数据的黑河流域NPP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赵锦梅;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杜慧平;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及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性[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广民;龙瑞军;;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J];草地学报;2009年01期

2 李金花,潘浩文,王刚;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原因的初探[J];草业科学;2004年05期

3 马玉寿;尚占环;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杨时海;;黄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研究[J];草业科学;2006年12期

4 刘华,舒孝喜,赵银,王锁民;盐胁迫对碱茅生长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1997年01期

5 陈全功;;江河源区草地退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J];草业学报;2007年01期

6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7 罗天祥,李文华,冷允法,岳燕珍;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8 张琼;洪伟;吴承祯;吴继林;;不同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陈昌雄;福建杉木一般产区实生林标准收获表的编制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10 范海兰,洪伟,洪滔,吴承祯;闽北山地檫树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万平;构建区域补偿机制 促进西部生态建设[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2 马志政;环境的作用及机制新探[J];温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顾丹提,朱德明;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J];水资源保护;1998年03期

4 岳亮,贺红,陈本亮,汪应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保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S1期

5 王国平;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社区机制的选择[J];求索;2004年04期

6 杨军;干细胞因子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0年04期

7 邱志群,舒为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浅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8 梅小蒙;闵行区建立污染源稳定达标机制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9 林娟,刘梨军;浅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制[J];福建环境;2000年02期

10 陈锦良;启动四个制约机制 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J];福建环境;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仁海;胡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与投资机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柯坚;;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法律机制的思考[A];探索·创新·发展·收获——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1年

3 徐敏;;环境信息化“三制”建设初探[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冉新k ;李敬喜;;清oT生产在陕西的推广及其技术创新[A];2001年中日产业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赵艳丽;;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赵金良;李书友;王更辰;王艳庆;;由大沙河煤焦油污染谈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机制[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宋晓丹;;论流域污染控制中的公众参与机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季宇彬;于蕾;郎朗;李文兰;;空气污染物TDI的雄性生殖毒性及作用机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戴其文;;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虹;刘晓平;;基于企业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A];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与补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立;水利建设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N];邯郸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旭;巴州区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N];巴中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启甸;延中绿地生态效益长久[N];解放日报;2001年

4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李飞峰;一年产生生态效益67.7亿元[N];宁波日报;2008年

5 ;湿地的生态效益[N];中国建设报;2001年

6 中共阳山县委书记 温湛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南方日报;2009年

7 湖南省浏阳市政协;矿山开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湖南省浏阳市政协;矿山开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湖南省浏阳市政协;矿山开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湖南省浏阳市政协;矿山开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桂杰;区域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谷秀华;长春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机制与调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崔艳;生态脆弱矿区土地利用调控机制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袁文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D];西北大学;2006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甘德欣;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袁平;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盛丽颖;中国碳减排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曹西华;有机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的机制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10 曾文慧;越界水污染规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欣;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邱云秀;环境规制视角下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机制及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赵玉山;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生态补偿及其机制构建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瑞娟;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江丕森;推行清洁生产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6 黄猛;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D];重庆大学;2005年

7 崔宏利;中国欧盟环境合作机制与成效探讨[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刘功臣;建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9 潘文静;Fenton试剂净化藻类污染水的理论与工艺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10 陶红;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2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62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