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2-06 12:48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社会需要大量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文章以胜任力模型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性以及动机需要六个方面为依据,对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观测是否具有这些素质的行为指标。最后结合胜任力模型的内涵,对培养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诸如注重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经管类国际化课程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等若干建议。
【图文】:

示意图,冰山,素质,模型


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是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在工作领域,根据不同的要素,胜任力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指的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潜在的个体特征,是一种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深层次特征。2.胜任力模型结构一般来说,胜任力中包含外显素质和内隐素质。基于此,胜任力模型常常被形象地比喻成漂浮于水中的一座冰山,因此,该模型又被称为素质冰山模型(见图1)。图1素质冰山模型示意图在图1中,中间的水平线是外显素质和内隐素质的分界线。水平线以上部分是冰山部分,代表知识、技能等可见的外显素质,这些特征容易感知,但不能预测或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冰山部分是基准性胜任力特征,,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并不能据此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处在水平线以下的代表内隐素质,如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等,这些深层次胜任特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图2所示胜任力模型中六个方面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是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是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社会形象。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包括自我的态度、价值观及自我形象。人格特质,是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持续反应。动机需要,是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稳定思想,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六

胜任力模型,内容,经管


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动机和人格特征则具有隐藏性,位于人格结构的深层,自我概念则介于二者之间。表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概念也可通过培训实现改变,但这比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得多;动机和人格特征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这一部分是很难改变的。图2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涵胜任力模型六个方面的定义和内容见表1。表1胜任力模型六个方面的定义和内容素质层级基本定义相对于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容知识对某特定专业领域相关知识的了解如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国际金融等知识技能能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能力如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角色对职业的预期或定位,即一个人想要做些什么事及成为什么人如职业经理人、会计师、精算师等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自信心、乐观主义精神等人格特性指特定个人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性如外向、健谈、责任心强等动机需要指个人内在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驱动、引导和决定个人行动如成就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基于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按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性和动机需要六个方面来分别分析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1.知识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经管类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经管类国际化知识体系包括对所处文化环境下相应的商业、法律、政策的掌握,能熟练运用全新工作环境规则及常识,准确把握具体工作行为的尺度,将既往知识、经验与新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整合,形成体系。经管类国际化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指标构成(见表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鹃;;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选聘工作探究[J];职业;2009年33期

2 韦洪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评价[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曲海英;井西学;张臻;王雁;;高校科技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刘凤英;宋永明;韩玉启;;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J];技术经济;2007年09期

5 凡菊;潘轶山;;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文教资料;2007年30期

6 赵乐天;关呈俊;;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选拔模式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蔡颖;;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4期

8 王建国;张小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徐鹏;陈俊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8年04期

10 冯君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玲萍;罗英姿;;基于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结构的培训方式设计[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懿;刘卫东;王振维;;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初探[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王佳;;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叶云;刘吉良;;基于胜任力的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娄玮瑜;钟建安;周娜;;基于职业发展的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陆伊;;基于胜任力的优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宇明 张美玉 魏新华;知“己”知“彼”理性就业[N];珠海特区报;2009年

2 ;安博助大学生遨游职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庆淑;北京林业大学教师胜任力素质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徐彦红;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3 吕传萍;大学高级研究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冰峰;胜任力模型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宋倩;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英;大学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博;大学高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邵凤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厉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刘吉良;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6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76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2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