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08:08

  本文关键词: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成为国家与地区极为关注的问题。新增长理论的兴起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然而创新能力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并非均匀,即使在同一国家内部也表现出梯度分布的特征。中国基本国情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从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到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本文从知识的视角,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第二章从地域分工理论、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和解释了区域经济差异存在客观性和长期性,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地域分工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理论源头。地域分工理论阐述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或者竞争力的根源;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则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基于“十一五规划”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从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包括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关系人民生活的基本方面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并且跳出传统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引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提出的更具有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四大板块框架,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算并分解。 第四章,通过知识能力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理分析,引出知识能力——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在Griliches和Jaffe-Anselin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知识运行过程进行了详细分解,提出区域知识分解模型。并且基于分解模型提出包括人力资本、编码知识、物化知识和吸收知识的区域知识能力测算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区域知识能力差异进行了测算和分解。 第五章,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解释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和知识能力差异测算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全国和各大板块区域知识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省区层面知识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协整分析和模型拟合,研究了不同层面知识能力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区域知识能力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两者不具有长期趋势关系。最后,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构建,缩小区域人力资本积累差异,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联盟实现整合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能力 区域经济差异 指标体系 线性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302;F0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16
  • 1.1 选题背景11-12
  • 1.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1-12
  • 1.1.2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14-16
  • 1.5.1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14-15
  • 1.5.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5-16
  • 2 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评述16-30
  • 2.1 区域经济差异相关概念16-18
  • 2.1.1 区域与区域经济16-17
  • 2.1.2 区域经济差异17-18
  •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18-26
  • 2.2.1 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19-20
  • 2.2.2 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变动的分析20-22
  • 2.2.3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经济空间结构变动的分析22-25
  • 2.2.4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基础评述25-26
  • 2.3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收敛性测算研究评述26-30
  • 2.3.1 对于收敛速度的预测结果不尽相同26-27
  • 2.3.2 中国省际人均产出绝对收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27-28
  • 2.3.3 中国省际人均产出绝对收敛存在明显的区域地带性28-30
  • 3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测算与分析30-48
  • 3.1 区域划分及测算方法和指标的选择30-34
  • 3.1.1 中国区域划分四大板块框架30
  • 3.1.2 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方法30-32
  • 3.1.3 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选择32-34
  • 3.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与总体差异分析34-39
  • 3.2.1 测算方法的选择34-36
  • 3.2.2 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算36-38
  • 3.2.3 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分析38-39
  • 3.3 基于Theil系数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39-46
  • 3.3.1 中国各区域总差异测度分析39-41
  • 3.3.2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区域间差异41-42
  • 3.3.3 东部地区内部差异42-43
  • 3.3.4 中部地区内部差异43-44
  • 3.3.5 西部地区内部差异44-45
  • 3.3.6 东北地区内部差异45-46
  • 3.4 小结46-48
  • 4 区域知识能力及其测度48-82
  • 4.1 知识能力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机理分析48-54
  • 4.1.1 微观层面知识能力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分析48-49
  • 4.1.2 中观层面知识能力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分析49-51
  • 4.1.3 宏/观层面知识能力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分析51-54
  • 4.2 知识与区域知识能力54-61
  • 4.2.1 知识与及其空间粘性54-56
  • 4.2.2 区域知识活动的研究56-59
  • 4.2.3 区域知识生产能力生成59-61
  • 4.3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区域知识能力分析模型61-69
  • 4.3.1 知识生产函数Griliches基准61-62
  • 4.3.2 知识生产函数Jaffe-Anselin扩展62-63
  • 4.3.3 区域知识运行过程63-65
  • 4.3.4 区域知识能力分析模型65-69
  • 4.4 中国区域知识能力测度与分析69-81
  • 4.4.1 知识经济的测度指标研究69-70
  • 4.4.2 区域知识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70
  • 4.4.3 基于全局熵模型的中国区域知识能力测算70-77
  • 4.4.4 中国区域知识能力总体差异分析77-78
  • 4.4.5 中国区域知识能力差异分解78-81
  • 4.5 小结81-82
  • 5 知识能力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82-106
  • 5.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解释研究评述82-85
  • 5.1.1 综合因素作用说82
  • 5.1.2 政治与政策倾斜说82
  • 5.1.3 资本投资决定论82-83
  • 5.1.4 产业结构决定论83
  • 5.1.5 知识活动与区域经济差异83-84
  • 5.1.6 其他成因分析84-85
  • 5.2 知识能力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面板分析85-94
  • 5.2.1 面板实证模型建立85
  • 5.2.2 计量分析方法及工具85-89
  • 5.2.3 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研究与验证89-94
  • 5.3 知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94-96
  • 5.3.1 实证模型建立94
  • 5.3.2 各省区知识能力与经济发展模型建立94-96
  • 5.4 知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协整分析96-105
  • 5.4.1 协整分析方法96-97
  • 5.4.2 区域经济与知识能力整体差异协整分析97-100
  • 5.4.3 区域经济与知识能力Theil系数协整分析100-105
  • 5.5 小结105-106
  • 6 基于知识能力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106-115
  • 6.1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构建106-107
  • 6.2 缩小区域人力资本积累差异107-110
  • 6.3 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联盟实现整合发展110-111
  • 6.4 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111-113
  • 6.5 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调发展113-114
  • 6.6 小结114-115
  • 7 结论115-119
  • 7.1 主要研究结论115-116
  • 7.2 论文创新点116-117
  • 7.3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25-126
  • 致谢126-127
  • 作者简介127-12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风媛;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福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 吴超芳;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489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9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