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8:16

  本文关键词: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转移 隐性知识 转化 障碍


【摘要】:近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企业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也日益凸现,在相应技术基础和技术资源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赶超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紧迫的问题。在各种技术战略中,选择技术转移战略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转移提升技术能力,仍然没有逾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阶段,他们只是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了引进技术的生产能力和非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制造能力,而许多关键(技术含量高)设备和工艺(即核心技术知识,相对技术接受方而言为隐性技术知识)往往并没有被消化吸收。因此,我国企业面临着如何通过技术转移有效提高核心技术能力的迫切需求和严峻挑战,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技术追赶陷阱而始终处于技术落后地位。 本论文在S.Kline and N.Rosenberg(1986)的技术创新的链状模型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的基础上,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对技术转移中技术成果所隐含的知识进行了分类挖掘并尽力将其显性化,并对技术成果中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对技术转移效果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成果研发过程中的隐性技术知识的转化程度,然后对阻碍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因素的对策。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转移中核心技术(隐性技术知识)的转化障碍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企业实现核心技术(隐性技术知识)的突破以及持续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考察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确有少数企业成功地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例如奇瑞发动机技术、三洋压缩机技术、长虹背投彩电技术等等。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成功无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均通过有效地克服了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因此,论文利用中国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仍然没有突破核心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的研究时机,通过努力可获得新的研究结论和成果;而且,还将为处于我国技术引进的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工具,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及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现阶段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转移 隐性知识 转化 障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导论8-20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8-9
  •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8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8-9
  • 1.1.3 研究基础9
  • 1.2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9-11
  • 1.2.1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9-10
  • 1.2.2 研究内容10-11
  • 1.2.3 主要创新点11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分析11-20
  • 1.3.1 技术能力的研究状况分析11-13
  • 1.3.2 技术转移研究状况分析13-14
  • 1.3.3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分析14-17
  • 1.3.4 知识的创造研究现状及分析17-19
  • 1.3.5 研究现状评述19-20
  • 2 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系统分析20-25
  • 2.1 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分析20-21
  • 2.2 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系统层次与构成分析21-25
  • 2.2.1 引进的产品技术知识系统分析21-22
  • 2.2.2 引进的生产技术知识系统分析22-23
  • 2.2.3 引进的研发技术知识系统分析23-25
  • 3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25-32
  • 3.1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技术知识分析模型25-27
  • 3.2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27-30
  • 3.2.1 转移的技术成果中隐性技术知识的挖掘27-29
  • 3.2.2 转移的技术成果中所挖掘的隐性技术知识的显性化29
  • 3.2.3 转移的技术成果中所挖掘的隐性技术知识的内化、融合29-30
  • 3.3 引进技术应用30-32
  • 3.3.1 移植技术30-31
  • 3.3.2 改进技术31
  • 3.3.3 集成技术31-32
  • 4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模型32-41
  • 4.1 装配生产阶段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33-34
  • 4.2 消化吸收阶段和改造阶段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34-37
  • 4.2.1 隐性知识本身特性因素34-35
  • 4.2.2 技术提供方的障碍因素35-36
  • 4.2.3 技术采用方的障碍因素36-37
  • 4.2.4 技术转移方式障碍因素37
  • 4.3 自主创新阶段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37-38
  • 4.4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总结38
  • 4.5 三洋压缩机技术引进中隐性知识转化障碍案例分析38-41
  • 4.5.1 生产能力阶段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因素39
  • 4.5.2 消化吸收阶段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因素39-40
  • 4.5.3 自主创新阶段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因素40-41
  • 5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的对策分析41-51
  • 5.1 技术接收方隐性知识转化能力的提高42-44
  • 5.1.1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42-43
  • 5.1.2 技术转移中提升隐性知识转化吸收能力途径分析43-44
  • 5.2 技术转移中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44-49
  • 5.2.1 阻碍研发人员个体转化隐性知识的激励因素分析44-45
  • 5.2.2 隐性技术知识转化的激励思路分析45-49
  • 5.3 技术转移中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49-51
  • 5.3.1 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的意义49
  • 5.3.2 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的硬件环境建设49
  • 5.3.3 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的软件环境建设49-51
  • 6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5-56
  • 致谢56-57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5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希宋;李s,

本文编号:559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59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