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1 17:32
本文关键词: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摘要】: 工业发展的变革理论是经济理论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课题,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这个课题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中。本文运用了马克思的工业劳动方式理论,探讨了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有关内容和发展轨迹,最后运用马克思关于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经典理论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认为劳动方式是指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生产技术条件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基础,生产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当然,社会组织形式的状况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一般的研究了劳动方式变革对工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特别以资本主义工业劳动方式变革为研究对象,并给我们在《资本论》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工业的的劳动方式变革的基础,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发展阶段是,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它们的劳动方式变革的基础就是:“工业的发展是由其内部的物质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其中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工业生产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等。”马克思不仅为资本主义工业劳动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未来社会主义工业劳动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工业劳动方式理论对于我国工业在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情况下,选择怎样的应对措施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方式理论研究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果,意在为系统的运用劳动方式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劳动方式理论做铺垫。本文共分四章,各章重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方式和工业劳动方式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该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劳动方式和工业劳动方式的一般原理。在继承马克思关于劳动方式和工业劳动方式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了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基本规律,以及劳动方式变革在推动工业劳动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机制,为下文实证分析提供了分析的框架。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对资本主义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然后按照历史顺序对不同阶段的工业劳动方式发展分别进行了考察,一方面验证了上一章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从深层次进一步揭示了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规律。 第四章,回顾了我国建国后工业劳动方式发展的历程,提出了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劳动方式发展变革的方向,并提出实现我国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对策。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 一是新角度,以往人们大都是运用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来考察工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本文则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即用马克思的劳动方式理论来分析现代工业技术创新与生产组织创新。 二是新材料,本文的研究是在最近几年来工业企业的最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材料具有最新性。 三是新观点,马克思的劳动方式理论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技术条件与工厂制度的组织条件为基础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本论文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工业劳动方式的最新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观点。
【关键词】:工业劳动方式 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404;F091.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选题目的和意义10-11
- 本文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17
- 1.1 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方式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12-14
- 1.2 我国学术界关于工业劳动方式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14-17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工业劳动方式的基本理论17-32
-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动方式的一般原理17-22
- 2.1.1 劳动方式的涵义17-19
- 2.1.2 劳动方式的作用19
- 2.1.3 劳动方式的特征19-21
- 2.1.4 劳动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关系21-22
-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工业劳动方式的一般原理22-25
- 2.2.1 马克思对工业劳动方式的科学论述22-24
- 2.2.2 劳动方式变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24-25
- 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劳动方式的基本理论25-30
- 2.3.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工业劳动方式的系统分析25-27
- 2.3.2 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对工业发展的作用27-30
- 2.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劳动方式的基本理论30-32
- 2.4.1 社会主义工业生产技术条件30-31
- 2.4.2 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组织形式31-32
- 第三章 从传统工业劳动方式到现代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32-38
- 3.1 电气化条件下的工业劳动方式32-33
- 3.2 自动化条件下的工业劳动方式33-35
- 3.3 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劳动方式35-38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劳动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38-47
- 4.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劳动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38-43
-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工业劳动方式的特征38-39
- 4.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变化39-41
- 4.1.3 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趋势41-43
- 4.2 推进我国工业劳动方式的变革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对策43-47
- 4.2.1 创新工业生产技术条件──信息化43-44
- 4.2.2 创新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网络化44-47
- 本文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金富,王胜利;从《资本论》结构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2 于金富;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3 孟捷,杨志;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4 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于金富;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之一[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3期
6 于金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分析——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之二[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7 于金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之三[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8 胡世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6期
9 侯风云;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在经济分析史中的地位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张燕,姚慧琴;马克思产业组织演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605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0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