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强度目标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强度目标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目标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发电 产业链 定价机制
【摘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能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下的碳强度目标约束,但初期的高成本特性,实效前景取决于其定价能否弥合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间的差距。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合意的价格契约机制,但目前契约理论对契约性纵向控制的动态分析十分缺乏。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基于定价机制在上下游会产生补贴与成本异动,导致"补贴过度"与"补贴不足"并存。但基于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综合成本效应研究较少,动态化的弥合两种不同电源发电成本的差距缺乏准确的估计,产业链价格联动机制就无法建立。国外的定价机制种类繁多,但发达国家减排目标是基于总量而非强度,完全照搬必然缺乏可行性和经济性。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链特征来设计发电产业链的定价机制,才是科学借鉴文献的方略。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目标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发电 产业链 定价机制
【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碳强度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链的定价机制研究”(批准号:7127309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的太阳能发电政策研究”(批准号:11YJA790068)
【分类号】:X196;F426.61
【正文快照】: 摘%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能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下的碳强度目标约束,但初期的高成本特性,实效前景取决于其定价能否弥合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间的差距。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合意的价格契约机制,但目前契约理论对契约性纵向控制的动态分析十分缺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立宏;郁义鸿;;需求波动下的煤电纵向关系安排与政府规制[J];管理世界;2006年04期
2 后勇;徐福缘;程纬;;基于可再生能源替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泽民;中国电力价格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子嫣;乔东亮;;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产业链整合[J];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07期
2 吴楣;;我国出版产业链现状分析[J];出版科学;2007年04期
3 刘劲松;;纵向交易关系理论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5期
4 张占东;张铭慎;;市场势力、煤电矛盾与潜在福利损失——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5 郝媛媛;于立;;区域集中型市场结构的界定及其影响——对中国“煤电冲突”的另一种解释[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2期
6 刘冰;张广现;;电煤价格放开与煤电纵向关系选择[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7 吴慈生;杨尊信;李俊;梁修锋;;煤、电产业纵向关系研究现状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2期
8 孔令丞;谢家平;;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区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以上海、南京和宁波化工区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4期
9 胡凯;;论垂直价格挤压下的接入定价规制[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10 孙忠峰;;威海区域造船产业链整合发展分析[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立;;中国反垄断经济学的研究进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温晓丽;;沈阳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链的培育[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管锡展;;纵向多边缔约中的机会主义及其对反垄断立法的政策意义[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姜春海;;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基于火电行业和特定企业双层视角的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骏;论美国纵向限制法律规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正;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永杰;中国电力与电煤市场协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庆霖;纵向市场、政府规制与创新扭曲:中国制药产业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玉荣;森林资源型产业的政府规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邓念;政府作用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李杰;跨越工程保险技术障碍途径与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朝晖;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行政职能转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曹峰;电煤矛盾对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耀中;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峗峗;工业区产业链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瑾妤;基于pH调控的蓝藻水处理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张雪岩;中国煤电产业纵向关系及冲突[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葛敏敏;以控制权为导向的产业链整合及其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许优美;天津市产业链及其演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程程;产业集群视角下富阳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然;基于产业链治理的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市场势力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敬东,赵源,欧国立;中国电力产业的监管改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郑美华;黄邦根;;全球能源危机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19期
3 李虹;中国电价改革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4 于立,于左;美国收益率规制与英国价格上限规制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5 夏大慰;范斌;;电力定价:理论、经验与改革模式[J];产业经济评论;2002年01期
6 杨永忠;自然垄断产业定价机制探析——以电价机制为例[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7 李翠清;;电价与电价改革[J];电力学报;2006年03期
8 ;日本的电价制度[J];电力技术;2009年02期
9 陈艳莹,陈星言;论电网的自然垄断[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霞;王丽萍;;国外电价制度及对我国电价改革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福建省发展研究中心 朱四海;[N];中国电力报;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篁;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探讨[J];有色冶金节能;2001年04期
2 ;芬兰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率[J];硅酸盐通报;2009年06期
3 ;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高中;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J];环境科学;1992年01期
5 未名;英国计划急剧增加风力发电[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3期
6 王乾坤;周原冰;宋卫东;方彤;;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法规体系及其启示[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7 沈勇;;中电致力打造绿色愿景[J];环境;2011年10期
8 ;户用小“发电站”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7期
9 曾绍伦;任玉珑;;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价上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任东明,张宝秀,张锦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政策(RPS)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篁;;《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丁正洋;马小军;;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及其对中国的影响[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罗鑫;张粒子;李才华;;国际上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度的利弊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20%[A];《电站信息》2013年第05期[C];2013年
5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5.1%[A];《电站信息》2012年第10期[C];2012年
6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中国天合光伏产品质量贡献奖” 获奖者 吴达成[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7 昝晶晶;杨建华;;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英国将投资1100亿英镑推动电力发展[A];《风电技术》2013年06月第3期(总第39期)[C];2013年
9 ;龙源电力1月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21%[A];《风电技术》2013年02月第1期(总第37期)[C];2013年
10 ;龙源一季度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2.68%[A];《风电技术》2013年04月第2期(总第38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顺生;国电股份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N];北京商报;2007年
2 苟慧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加快发展[N];中国电力报;2007年
3 王晓然;国家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记者 张佩颖;国家发改委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N];中国企业报;2006年
5 范思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仍有制约[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记者 陈化宇;泽根电力——向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发展[N];雅安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伟杰 杨连元;我国拟建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收购制[N];工人日报;2009年
8 张国英;秘鲁大力兴建可再生能源发电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颖春;可再生能源发电要按配比优先安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晓荆;可再生能源发电前景看好[N];中国石油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秦湘灵;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珂;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估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周篁;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智能模拟方法的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刘玉娇;不同运营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短期优化及其风险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李静;含间歇性能源的分布式电网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付姗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和强制上网的互补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2 杨静雅;我国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王宝;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外部性评价模型及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杨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影响因素及政策效果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5 李栋;基于改进实物期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价值评估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6 魏阳;碳交易机制下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白洋;分布式稳压电网络拓扑构建及数值仿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9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2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