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本文关键词:《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更多相关文章: 实体主义 关系物 形而上学批判 资本批判 历史本质论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体现,它在哲学范式、批判主题以及历史认识论等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全面变革,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首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物,而是一种看不见的、非实体性的抽象关系,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主客二分的新框架,实现了从传统实体主义到关系范式的重要转变。其次,《资本论》揭示了近代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阐明了它们和资本之间的内在同谋关系,进而将前期的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对资本本身的批判,实现了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融合,彻底颠覆和终结了一切形而上学。再次,《资本论》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近代形而上学的历史本质论和历史现象论,完成了对后者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关键词】: 实体主义 关系物 形而上学批判 资本批判 历史本质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再研究”(项目号:12CZX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研究”(项目号:11YJC720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91.91;A811.2
【正文快照】: 随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断推进,如何全面理解《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已凸显为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焦点话题。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彻底变革,那么,《资本论》就是这场变革的最终完成。因此,如何澄清《资本论》与传统哲学之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耕;;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9期
2 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年02期
3 孙乐强;;重新理解《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历史地位[J];哲学研究;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侯卫平;王桂亭;;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勇;崔瑛;;大众传媒时代的“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武立辉;;广告的后现代性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李为君;;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危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8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海武,刘怀玉;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J];学术研究;2004年08期
2 石敦国;刘邦凡;;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的西方现代政治批判[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1期
3 杨思基;;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4 邹诗鹏;马克思思想与后现代性[J];现代哲学;2003年02期
5 陆剑杰;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650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5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