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学视域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的新诠释
本文关键词:文本学视域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的新诠释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发分工的"三重逻辑":生产分工逻辑、社会分工逻辑、意识分工逻辑。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消灭自发分工的根本任务,即消灭导致三重分工逻辑彼此发生矛盾的条件性(异化劳动条件)与关系性(资本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与分工总的承担者(无产阶级),最后确定的是自由分工。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关键词】: 自发分工 “三重分工逻辑” 条件性与关系性
【基金】: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资本哲学的现代性理解》(项目编号:CXJJ—2013—4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0
【正文快照】: 1《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写成的,但是分工理论问题一直贯穿着马克思的思考,所以本文仅仅指认马克思提出的分工逻辑。2关于双重逻辑与三分法问题,具体参见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逻辑》,《学术研究》2012年第6期。关于分工理论讨论,国内学术界已经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虎学;万资姿;;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逻辑[J];学术研究;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6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于俊杰;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整体辩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永采 ,张志涛;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影响[J];齐鲁学刊;1993年06期
2 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丕荣;;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J];广西商专学报;1987年04期
2 张新;;正确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消灭分工的理论[J];实事求是;1992年01期
3 黄晓锋;;《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分工的论述及其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张文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9年06期
5 李媛;;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现实意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6 陆斌;;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唯物史观的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1年20期
7 王彦涛;刘华男;;《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观及其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04期
8 郭晓婧;;中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译研究[J];商;2013年01期
9 张娇;;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09期
10 贾云秀;杨文圣;;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有制形态演进思想的再认识[J];河北学刊;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秀军;;分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语境中的考察[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杨文森;;《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贾东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史上闪光的经典——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60周年[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曾凡跃;;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贾东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史上闪光的经典——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60周年[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6 孙云龙;;《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Leben概念中译名评议[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熊进;;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产主义概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关论述的比较来看[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马天俊;;马克思世界观的二元性——读《资本论》[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思孝;;回到马克思——马列文论学习札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纵横;中日学者对话《德意志意识形态》[N];光明日报;2010年
2 孙达 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员;《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原理的当代意义[N];学习时报;2010年
3 北京大学 聂锦芳;唯物史观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识形态》[N];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特约记者 蔺庆春;《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第一编辑稿”公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 魏小萍 聂锦芳 韩立新;聚焦《德意志意识形态》[N];光明日报;2006年
7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8 ;一种新历史观的诞生[N];东方早报;2012年
9 李春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历史迷雾中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张立波;“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粟虎;《德意志意识形态》权利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出场路径[D];河南大学;2010年
3 张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伦理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晓s,
本文编号:678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7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