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2:27
本文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成果 技术标准 转化模式 路径设计 机制设计 未确知测度
【摘要】:本文应用宏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模糊数学、未确知测度等理论,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路径设计和机制设计等问题。 首先,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基础,建立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的对应转化关系,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其次,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多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多采用混合模式、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多采用市场化模式;研究转化的两个阶段和三种转化模式的具体设计方法和运作方式。再次,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路径设计,分别分析政府、企业联盟和个体企业在各自转化模式下的主体职责、转化主体关系和转化步骤。接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机制。通过建立5点式李克特量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机制调查问卷,对调研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应用模糊绩效理论找出我国当前转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责权利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设计。然后,构建基于“γ系数”和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联盟标准利润分配模型,解决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后的联盟利润分配问题。最后,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三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对应的技术标准所应用的不同的转化模式、转化路径和机制设计等问题进行应用分析。
【关键词】:科技成果 技术标准 转化模式 路径设计 机制设计 未确知测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4
【目录】:
- 摘要6
- Abstract6-7
- 详细摘要7-10
- Detailed Abstract10-16
- 1 绪论16-26
- 1.1 研究来源16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1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7-19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9-21
- 1.4 存在的问题21-22
-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和技术路线22-26
- 1.5.1 论文的内容安排22-23
- 1.5.2 技术路线23-26
- 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构建26-40
- 2.1 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的含义及分类26-30
- 2.1.1 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分类26-27
- 2.1.2 技术标准的含义及分类27-30
- 2.2 科技成果与技术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30-31
- 2.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必要性分析31-32
- 2.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含义及界定32-33
- 2.4.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含义32
- 2.4.2 可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技成果的界定32-33
- 2.5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框架构建33-38
- 2.5.1 理论框架构建33-36
- 2.5.2 基本理论介绍36-38
- 2.6 本章小结38-40
- 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研究40-60
- 3.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类别40-43
- 3.1.1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40-41
- 3.1.2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41
- 3.1.3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41-43
- 3.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设计43-58
- 3.2.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界定及其优缺点43-44
- 3.2.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总体思路44-46
- 3.2.3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政府主导模式设计46-50
- 3.2.4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混合模式设计50-55
- 3.2.5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市场化模式设计55-58
- 3.3 本章小结58-60
- 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路径设计60-78
- 4.1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转化路径设计61-66
- 4.1.1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主体职责分析61-63
- 4.1.2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步骤分析63-66
- 4.2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转化路径设计66-74
- 4.2.1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应遵循的原则66
- 4.2.2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主体职责分析66-69
- 4.2.3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步骤分析69-74
- 4.3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转化路径设计74-77
- 4.3.1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应遵循的原则74-75
- 4.3.2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主体职责分析75-76
- 4.3.3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步骤分析76-77
- 4.4 本章小结77-78
- 5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机制研究78-102
-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78-83
- 5.1.1 问卷设计及回收78-79
- 5.1.2 可靠性分析79-81
- 5.1.3 数据处理81-83
- 5.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83-89
- 5.2.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动力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83-85
- 5.2.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协调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85
- 5.2.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权责利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85-86
- 5.2.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保障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86-89
- 5.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机制设计89-100
- 5.3.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动力机制89-91
- 5.3.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协调机制91-94
- 5.3.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权责利机制94-95
- 5.3.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保障机制95-100
- 5.4 本章小结100-102
- 6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联盟标准利润分配模型102-118
- 6.1 信息熵102-103
- 6.1.1 信息熵概念的产生与发展102-103
- 6.1.2 熵度量法103
- 6.2 未确知集合的基本概念103-107
- 6.2.1 可测空间104-105
- 6.2.2 未确知测度105
- 6.2.3 未确知集合105
- 6.2.4 未确知集合的运算105-107
- 6.3 指标分类权重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107-110
- 6.3.1 未确知分类的概念107-108
- 6.3.2 未确知分类中的特征分类权重108
- 6.3.3 给定样本指标观测值分类信息条件下指标分类权重的概念108-110
- 6.4 未确知逻辑系统110-111
- 6.5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利润分配模型111-117
- 6.5.1 利润分配机制的含义及作用111-112
- 6.5.2 联盟利润分配模型的定量分析112-113
- 6.5.3 联盟利润分配的未确知测度模型113-117
- 6.6 本章小结117-118
- 7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应用研究118-140
- 7.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转化为公共标准案例118-127
- 7.1.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的背景介绍118-120
- 7.1.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转化模式120-121
- 7.1.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转化路径121-127
- 7.2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案例127-134
- 7.2.1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标准的转化过程128-129
- 7.2.2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转化模式129-130
- 7.2.3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转化路径130-132
- 7.2.4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利润分配模型应用132-134
- 7.3 兆维自助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案例134-139
- 7.3.1 兆维集团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背景介绍134-135
- 7.3.2 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领域私人标准的形成背景135
- 7.3.3 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技术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转化模式135-136
- 7.3.4 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技术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转化路径136-139
- 7.4 本章小结139-140
- 8 结论与展望140-144
- 8.1 主要结论140-141
- 8.2 主要创新点141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1-144
- 参考文献144-150
- 致谢150-152
- 作者简介15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2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152-154
- 附录A154-160
- 附录B160-1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永利;徐国爱;钮心忻;杨义先;;基于信息熵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李保红,吕廷杰;技术标准的经济学属性及有效形成模式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白守仁;信息技术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李再扬,杨少华;GSM:技术标准化联盟的成功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7期
5 杨辉;;实现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对策[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6 魏斌,汪应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合作对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7 王九云;白莽;王晓红;;技术标准的国际发展趋势与启示[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8 孙建中,黄玉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张铁男,李晶蕾;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光远;;未确知信息及其数学处理[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本文编号:697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9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