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巴泽尔关于国家理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3:21
本文关键词:诺斯、巴泽尔关于国家理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摘要】:自科斯建立新制度经济学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大大地丰富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领域。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至少三次以上颁给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测21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达的时代。 如果说经济学存在着帝国主义倾向的话,那么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非常丰富,诸如:政治学的国家问题、公共选择问题、集体行动的问题;社会学的人的行为问题等很多方面。而随着中国经济改革30多年的路径和经验来看,改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在于国家政府。政府到底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一直困扰经济学家的难题,尤其是在转轨的十字路口上。政府到底怎样转变职能方式来推进制度变迁的进程,这些都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基于此思考,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国家的研究的基本理论,尝试着找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毫不夸张地说,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是从科斯到诺斯的一个研究过程。自科斯建立起现代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框架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已经超越了当初建立的“制度有效论”进而进入到了“制度决定论”。而随着诺斯通过对欧洲等国的经济史的研究发现,没有效率的制度依然存在。随后,诺斯在1982年写了一部鸿作《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来解释无效率制度的存在原因,引出了统治者对权势利益集团的需要以及交易费用的存在。诺斯继续思考发现,拥有无效率产权的国家也是长期存在的,因而诺斯的重点也由对制度变迁的研究转向对国家的研究。诺斯开创性地将国家纳入到对经济绩效的分析上来,并作为内生变量来探求自己的国家模型。诺斯试图建立一个经济史上的分析框架,借助于交易费用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尝试着对国家模型的构建。在做出这些开创性的贡献同时,诺斯也有些遗憾。他在研究国家目标的同时,留给了至今没有很好解释的“诺斯悖论”。此外,诺斯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经济史的研究来抽象出自己的理论,这当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随着诺斯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向的转移,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日渐成熟。诺斯在此期间也出版了《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该书主要将产权和经济绩效之间的联系并延伸到讨论到不同的政治结构安排如何演化出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并得出结论:政治形态决定经济规则。以此同时,另一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在产权领域有非常高的造诣的巴泽尔也出版了自己的小册子《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巴泽尔试图将产权理论、交易成本、集体行动理论融入到对现代政治经济的分析中,开创性地提出“公共领域”的概念,并以合约及其实施为媒介和逻辑起点,切入对国家理论的分析。此外,巴泽尔也尝试着对“诺斯悖论”做出解释,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国家理论模型。 诺斯和巴泽尔对于国家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重视交易费用在国家模型的作用,都重视产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但两人在分析工具和逻辑起点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正是笔者的出发点。笔者根据两人研究的异同,试图融合出一套较为全面的国家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可以为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 本文除导论以外,共有五章。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论文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绍NIE发展历程和趋势,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简要概述;第三章重点介绍诺斯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逻辑研究范式、国家模型、诺斯悖论等;第四章重点介绍巴泽尔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国家模型、国家特征等;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详细地比较了诺斯、巴泽尔两人的国家理论,主要从逻辑思想、研究内容、理论发展的未来趋势三方面出发,来详细地阐述了两人思想的异同点;第六章简要介绍了诺斯、巴泽尔国家理论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诺斯 巴泽尔 国家理论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91.34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导论10-15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文献综述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文献综述11-12
- 1.3 文章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2-13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结构安排13
- 1.4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13-15
- 2 NIE的演进与国家理论的概述15-20
- 2.1 NIE的演进与未来15-16
- 2.1.1 NIE的发展15-16
- 2.1.2 NIE的转型16
- 2.2 国家理论概述16-20
- 2.2.1 国家理论的诞生16-17
- 2.2.2 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17-18
- 2.2.3 国家理论的思想流派18-20
- 3 诺斯的国家理论20-29
- 3.1 理论研究的逻辑范式20-21
- 3.2 国家的基本特征21-23
- 3.2.1 明确了国家是一种组织21-22
- 3.2.2 清晰地解释了国家与产权的关系22-23
- 3.2.3 明确了国家的内在矛盾23
- 3.3 国家的性质与起源23-25
- 3.3.1 国家的性质23-24
- 3.3.2 国家的起源24-25
- 3.4 国家模型25-27
- 3.4.1 国家模型的构建25
- 3.4.2 国家的两个目标25-27
- 3.5 诺斯悖论27-29
- 3.5.1 悖论的产生27-28
- 3.5.2 悖论的解释28-29
- 4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29-38
- 4.1 理论研究的逻辑范式29-30
- 4.2 国家的基本特征30-32
- 4.2.1 国家实施的不是所有的协议30-31
- 4.2.2 国家是通过暴力的形式来实施合约的31
- 4.2.3 国家实施合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31-32
- 4.3 国家的起源与形成32-34
- 4.3.1 霍布斯主义的延续32
- 4.3.2 产权的两个维度的引入32-33
- 4.3.3 合约的第三方介入与国家的形成33-34
- 4.4 国家模型的提出34-38
- 4.4.1 国家模型的构造34-35
- 4.4.2 国家的功能35-36
- 4.4.3 国家的范围36
- 4.4.4 国家的运行机制36-38
- 5 诺斯、巴泽尔国家理论的思想比较分析38-51
- 5.1 逻辑思想的比较38-44
- 5.1.1 逻辑前提的比较38-40
- 5.1.2 思想方法的比较40-42
- 5.1.3 研究背景、重点的比较42-44
- 5.2 研究内容的比较44-48
- 5.2.1 国家的起源的比较44-45
- 5.2.2 国家的特征的比较45-48
- 5.3 理论发展的未来趋势的比较48-51
- 5.3.1 诺斯的国家理论新进展48-49
- 5.3.2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新进展49-50
- 5.3.3 两者的融合——一种更富有解释力的国家理论诞生50-51
- 6 两大国家理论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启示51-56
- 6.1 诺斯的国家理论对我国经济转型的理论指导意义51-54
- 6.1.1 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51-52
- 6.1.2 "诺斯悖论"的理解与警示52-54
- 6.2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对我国经济转型的理论指导意义54-56
- 6.2.1 产权在国家模型中的作用54-55
- 6.2.2 "诺斯悖论"的新解读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海;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黄新华;国家与产权: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透视[J];东南学术;1999年04期
3 朱巧玲;;国家行为与产权: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改革与战略;2008年01期
4 杨美健;国家起源:一种途径还是两种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卢现祥;;制度变迁与国家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大厦的重要构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胡珊琴;;国家的交易成本分析——约拉姆·巴泽尔的国家理论述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董全瑞;;诺思国家理论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朱巧玲;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构建:核心问题与框架[J];经济评论;2006年05期
9 刘和旺;;可信承诺、政治制度与经济绩效——兼论诺思国家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10 崔兵;卢现祥;;巴泽尔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架构探究[J];经济评论;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海;诺思“新古典国家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马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16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1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