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6:44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经济发展 动力系统 自组织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区域文化 仿真模型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是大国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之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因此,必须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区域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明显趋势。然而,大量文献表明,迄今为止尚未找到适当的理论来解决各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和生产力布局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种要素能够独立控制经济的发展。尽管每一种要素都在经济过程中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但由于不同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形,即保留了各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又为人们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多维视角。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看,无论出现了“新经济”的美国,还是靠“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及运行机制看,经济系统动力要素的配置,似乎存在一定问题,即各种动力要素之间没有很好地优化与协同,而这应该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思想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运行模式。在透视和分析区域经济系统、动力系统及其子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动力系统、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制度创新动力系统和文化动力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界定。论文共分八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部分。主要阐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即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学原理,即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原理、外动力原理和动力相互作用原理。介绍了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贡献,以及系统科学与区域经济理论的融合过程;分析了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几个主要流派,系统科学对区域经济理论的整合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动力系统 自组织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区域文化 仿真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1.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3
  • 第一章 绪论13-25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3-16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13-14
  •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14-16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1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状况16-19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状况19-20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述评20-21
  • 第三节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1-25
  • 一、论文的总体思路21-22
  •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22-23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23-25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研究的相关理论25-49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25-30
  •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5-28
  • 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28-29
  •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29-30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学原理30-33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动力原理30-31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原理31-32
  •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相互作用原理32-33
  • 第三节 系统科学与区域经济理论的融合33-43
  • 一、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33-38
  • 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贡献38-40
  • 三、系统科学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协同40-43
  •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从分析走向整合43-49
  •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几个主要流派43-44
  • 二、用系统科学整合区域经济理论44-45
  • 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45-49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与分析49-83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系统及其复杂性49-56
  • 一、区域经济系统的内涵与特点49-51
  • 二、区域经济系统的数学描述51-54
  • 三、区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分析54-56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系统与系统的发展56-64
  •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系统的拓扑结构56-58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模型58-61
  • 三、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方程61-64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64-83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类64-65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源动力65-68
  • 三、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及要素分析68-73
  • 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建立73-77
  • 五、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结构功能分析77-81
  • 本章小结81-83
  •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结构动力系统83-116
  • 第一节 自组织理论及其应用83-93
  • 一、自组织理论83-86
  • 二、自组织的三个要素及其关联86-88
  • 三、自组织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88-90
  • 四、市场与政府: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载体90-93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动力分析93-106
  • 一、结构与结构主义93-96
  •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动效应及度量96-100
  •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系统的耗散结构100-106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协同演化过程106-116
  • 一、区域经济系统结构失稳与演进106-110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参量110-114
  •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114-115
  • 本章小结115-116
  •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动力系统116-140
  • 第一节 创新思想的萌芽与发展116-123
  • 一、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116-119
  •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19-121
  • 三、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121-123
  •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123-133
  • 一、技术创新的若干基本范畴123-126
  • 二、区域技术创新激励因素分析126-129
  • 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129-133
  • 第三节 区域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设计133-140
  • 一、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结构及其运行轨迹133-134
  • 二、区域技术创新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134-135
  • 三、区域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35-136
  • 四、区域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36-139
  • 本章小结139-140
  •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动力系统140-163
  •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创新理论140-148
  • 一、制度的结构及其基本功能140-144
  • 二、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与路径选择144-146
  •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146-148
  • 第二节 区域创新的协同演化及其模型148-155
  • 一、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148-149
  • 二、区域创新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149-153
  • 三、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博弈153-155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与制度的协同互动155-163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决定论155-156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决定论156-157
  • 三、技术与制度的相对成本收益主导论157-160
  • 四、技术与制度关系的互动模型160-161
  • 本章小结161-163
  •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系统163-185
  • 第一节 文化与区域文化163-168
  • 一、文化及其基本属性163-164
  • 二、文化动力及其结构164-166
  • 三、区域文化的形成与特征166-168
  • 第二节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168-178
  • 一、文化与经济的二维运动168-170
  •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170-172
  •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172-175
  • 四、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75-178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成本与效应分析178-185
  • 一、文化的成本特性及其内涵178-179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成本分析与调控179-182
  •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效应传导机制182-184
  • 本章小结184-185
  • 第八章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仿真模型185-202
  • 第一节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复杂性185-189
  • 一、自然与人类系统的复杂性185-186
  • 二、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两重性186-188
  • 三、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与思维特点188-189
  • 第二节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结构设想189-190
  •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及其功能189-190
  •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0
  • 第三节 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190-202
  • 一、长春市概况190-191
  • 二、模型的选择191-192
  • 三、模型的建立192-196
  • 四、模型的运行196-200
  • 五、结论与建议200-202
  • 结语202-206
  • 一、基本结论202-204
  • 二、创新之处204
  • 三、遗留问题204-206
  • 参考文献206-214
  • 后记214-216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1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学谦;陈鹏;;区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合作竞争机制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2 刘立刚;;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分析[J];企业导报;2013年08期

3 赵道致;孙德奎;李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产品加工业对地区经济推动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1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晓兰;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毅;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伟;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坛;城市化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新智;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燕;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英娟;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形成及提升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逸昕;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谭肖肖;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演进及新开放观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翠娟;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严鑫;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潘雪;饭店行业系统演化动力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司政;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7 袁龙;基于城乡统筹的安康市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伟;区域经济联动系统评价的建立[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马晓东;康乐县清真寺分布对穆斯林区域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0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20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7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