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9:17
本文关键词: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发展模型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 比较研究 折中主义 系统的本征速度阶次 一般均衡分析的层次性 核心两难冲突 发展机制
【摘要】: 对人类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有很多,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在经济学领域,也存在着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众多理论流派。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2—5章分别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西方现代发展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经济学。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6—9章从各个方面对不同发展经济学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部分即第10章对比较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人类发展一般模型和经济发展的折中解释框架。 第6章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评价模型,按照系统的时间速度阶次、空间层次、变量精细程度以及理论的组织程度四个标准建立了一个多维理论坐标系,通过考察不同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这个多维理论坐标系中的位置,能够快速明确不同理论的性质、优点与缺点。 本文最核心的理论创新在于,通过建立一般均衡分析的层次模型明确了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相对性。当我们以某一层次的一个系统作为考察对象,对这一系统的整体分析称为一般均衡分析,而对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或者分系统的分析则称为相对于这个系统的局部均衡分析;若把这个系统看成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则又称为相对于更大系统的局部均衡分析。不同发展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的层次不同,因此它们对于问题的解释也不同。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比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层次更高,但是目前所有发展经济学模型都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心与外围国家、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剥削与激励之间的两难冲突在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中内生化(第8章)。 第7章对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发展的目标与手段、发展的阶段与模式、发展中国家定义及其落后根源、发展动力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本文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这一论断基础上,得出自由既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多线模式与单线模式之争,本文认为人类发展模式既不是单线模式也不是多线平行模式,多线融合模式才是地球人类的真实发展模式。 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定义为在信息社会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出现经济起飞,外部存在着发达得多的外部世界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既有自身制度文化的束缚,也有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掠夺。 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交易效率,交易效率决定专业化分工水平,专业化分工水平决定经济发展。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知识增长与知识传播的机制。 第8章是从人类经济发展中五大核心两难冲突的角度对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比较评述。一般均衡分析应该把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降低经济发展效率的机制内生化。一般均衡分析要能够把中心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关系内生化,从而能够解释殖民主义的产生并导致外围国家的落后。一般均衡分析要能够内生政府与市场制度,并说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一般均衡分析要能够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冲突进行权衡折中,形成一个合理的公平与效率的组合。一般均衡分析要能够把剥削与激励之间的两难冲突内生化,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剩余价值分割比例。 第9章是比较不同发展经济学对于发展要素和发展现象的认识。这些要素与发展现象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储蓄和投资、技术进步、人口与人力资源、金融市场与货币、制度环境、企业制度、国际国内经济联系、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中的结构、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景气循环与失业。 第10章对比较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般人类发展模型和一个折中主义的发展经济学解释框架。 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视角对于经济发展的特定观察并进行理论抽象的结果,都有其正面价值。另一方面,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把任何理论体系当成是唯一的真理。原则上我们可以对任何理论体系进行批判,通过确认其系统局部性程度可以明确其局限性所在。 本文倡导的理论坐标系方法清楚地指出了目前经济学中的五大核心难题,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突破指明了方向。系统地提出问题可能会为系统地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系统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人类发展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扩展的过程,交易(交往)效率比较低时,人与人交往的深度与广度都较低,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紧密,地理范围上只局限于各大洲与地区;随着交往效率的提高,人类的分工合作关系加深,逐渐进入到全球化时代并迈向世界经济一体化。 人类的自由与幸福是发展研究的最高目的。发展经济学主要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最后必将扩展到研究人与自身的关系。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与信息社会经济学是四大最具原创性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它们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与侧面认识到了人类发展的局部真理。因此,把它们的思想综合成一个折中主义框架,更能够全面解释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类发展模型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 比较研究 折中主义 系统的本征速度阶次 一般均衡分析的层次性 核心两难冲突 发展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1.3
【目录】:
- 中文摘要2-5
- 英文摘要5-16
- 1 绪论16-21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16-17
- 1.2 研究现状17-18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界定18-19
- 1.4 比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9-20
- 1.5 文章结构20-21
- 2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简述21-34
- 2.1 发展经济学学科定位21-22
- 2.2 古典发展经济学22-23
- 2.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济学23-25
- 2.3.1 马克思本人的发展经济学体系23-24
- 2.3.2 其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24-25
- 2.4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研究25-28
- 2.5 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8-31
- 2.5.1 20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发展经济学28-29
- 2.5.2 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的发展经济学29-30
- 2.5.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经济学30-31
- 2.6 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综合31-32
- 2.7 信息社会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32-33
- 2.8 小结33-34
- 3 主流发展经济学理论简述34-56
- 3.1 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34
- 3.2 结构主义理论概述34-44
- 3.2.1 发展阶段理论与双缺口模型36
- 3.2.2 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36-39
- 3.2.3 二元经济理论39-42
- 3.2.4 土地改革与农业现代化42-43
- 3.2.5 政策主张的特点43
- 3.2.6 拉美结构主义者43-44
- 3.3 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概述44-45
- 3.3.1 理论基础与理论特征44-45
- 3.3.2 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45
- 3.4 激进主义发展理论概述45-48
- 3.4.1 理论渊源与理论特征45-46
- 3.4.2 依附理论46-48
- 3.4.3 激进主义的政策主张48
- 3.5 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48-50
- 3.5.1 新制度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特点49
- 3.5.2 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49-50
- 3.6 西方现代化理论概述50-54
- 3.6.1 现代化的含义50-51
- 3.6.2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51-52
- 3.6.3 现代化的六大流派简介52-54
- 3.7 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54-56
- 4 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56-94
- 4.1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特点56-64
- 4.1.1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共同分析框架56
- 4.1.2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区别56-58
- 4.1.3 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58-59
- 4.1.4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59-61
- 4.1.5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思路61-62
- 4.1.6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解释能力的比较62-64
- 4.2 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分析层次64-65
- 4.3 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概述65-94
- 4.3.1 发展的微观机制66-76
- 4.3.1.1 事前差别与事后差别66
- 4.3.1.2 外生比较优势对于分工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含义66-70
- 4.3.1.2.1 外生技术比较优势67-68
- 4.3.1.2.2 外生禀赋比较优势68-69
- 4.3.1.2.3 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与外生禀赋优势之间的替代性69-70
- 4.3.1.3 专业化经济引起的分工经济与内生比较优势70-71
- 4.3.1.3.1 专业化经济引起的分工经济与经济发展70-71
- 4.3.1.3.2 贸易模式71
- 4.3.1.4 规模经济引起的经济发展71-73
- 4.3.1.4.1 五类规模效应71
- 4.3.1.4.2 DS模型:规模经济与消费多样化之间的两难冲突71-72
- 4.3.1.4.3 规模经济解释解释工业化中的中间产品种类数演进72-73
- 4.3.1.4.4 大推进工业化73
- 4.3.1.5 综合比较优势、贸易结构、二元经济与经济发展73-74
- 4.3.1.6 贸易条件、收入分配与贸易政策74-75
- 4.3.1.7 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与条件75-76
- 4.3.2 企业制度与经济发展76-78
- 4.3.2.1 企业的特征76-77
- 4.3.2.2 间接定价理论与企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77
- 4.3.2.3 事前生产函数与事后生产函数77
- 4.3.2.4 分工经济、企业经济与科斯定理77-78
- 4.3.2.5 企业规模无关论78
- 4.3.3 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二元结构78-81
- 4.3.3.1 两类城市聚集经济效果78
- 4.3.3.2 专业化与生产力差别而人均收入相等的城乡二元经济78-80
- 4.3.3.3 工业化的特征与三类迂回经济效果80
- 4.3.3.4 专业化经济与迂回生产经济两难冲突折中的工业化模型80-81
- 4.3.4 内生交易费用、产权与保险经济学81-84
- 4.3.4.1 内生交易费用的定义81-82
- 4.3.4.2 杨小凯对委托代理模型的改进82
- 4.3.4.3 产权模糊程度的内生82-83
- 4.3.4.4 保险与经济发展83
- 4.3.4.5 其它扭曲83-84
- 4.3.5 交易分层、社会组织试验、与知识增长84-85
- 4.3.6 分工的内生演进与经济增长85-93
- 4.3.6.1 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85-89
- 4.3.6.2 新兴古典内生增长模型89-92
- 4.3.6.3 新古典与新兴古典内生增长模型的比较92-93
- 4.3.7 发展宏观经济学93-94
- 4.3.7.1 投资与储蓄93
- 4.3.7.2 货币与分工93
- 4.3.7.3 景气循环与失业93-94
- 5 信息社会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94-115
- 5.1 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94-103
- 5.1.1 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阶段区分——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94-99
- 5.1.2 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历史性与经济理论的历史性99-103
- 5.1.2.1 经济学的意义在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不同100
- 5.1.2.2 物质社会经济学与信息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不同100-101
- 5.1.2.3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有重大改变101-102
- 5.1.2.4 信息社会经济学对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经济模式的比较102-103
- 5.2 信息社会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103-104
- 5.3 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发展理论框架104-109
- 5.3.1 经济发展的定义105
- 5.3.2 发展中国家的定义105-107
- 5.3.3 经济发展机制107-109
- 5.3.4 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109
- 5.4 信息社会发展经济学理论简述109-113
- 5.4.1 专业化、分工与知识增长和知识传播109-110
- 5.4.2 人的素质与知识增长和知识传播110
- 5.4.3 国内国际经济联系与知识增长和知识传播110-111
- 5.4.4 社会规范与知识增长和知识传播111-113
- 5.5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113-115
- 5.5.1 物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信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113-114
- 5.5.1.1 物质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型113
- 5.5.1.2 信息社会经济发展模型113-114
- 5.5.2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114-115
- 6 系统学与方法论基础比较115-146
- 6.1 经济理论涉及的系统范围——内生化程度115-125
- 6.1.1 系统分层与不同层次的理论116-119
- 6.1.2 理论评判的三个维度——系统速度阶次、空间跨度与变量的精细性119-122
- 6.1.2.1 系统的空间层次119-120
- 6.1.2.2 系统的时间层次120-121
- 6.1.2.3 系统变量的精细程度121-122
- 6.1.3 理论模型的精确性与系统的复杂性之间的两难冲突122-123
- 6.1.4 发展要素详细分类(变量的精细性)123-125
- 6.1.5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两难冲突与经济学方法的实质125
- 6.2 文化心理与经济发展125-127
- 6.3 个体主义、结构主义与阶级分析127-128
- 6.3.1 社会互动的单位——个人、产业、阶级127-128
- 6.3.2 社会互动的方式——通过价格的间接方式与博弈论方式128
- 6.4 均衡分析与反均衡分析128-137
- 6.4.1 均衡分析的特征及局限性128-130
- 6.4.2 静态均衡分析的本质与局限性130-131
- 6.4.3 动态均衡分析的本质与局限性131-133
- 6.4.4 反均衡分析133-135
- 6.4.4.1 反均衡分析的特征133-134
- 6.4.4.2 几个易混概念之间的比较134-135
- 6.4.5 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均衡分析的认识比较135
- 6.4.6 一个假说——速度阶次模型135-137
- 6.5 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区别的相对性137-143
- 6.5.1 局部均衡分析的三种类型137-138
- 6.5.2 一般均衡分析的两种层次划分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形式138
- 6.5.2.1 有个人决策和无个人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138
- 6.5.2.2 动态一般均衡与静态一般均衡分析138
- 6.5.2.3 子系统与分系统138
- 6.5.3 一般均衡分析的层次138-142
- 6.5.4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142
- 6.5.5 内生化程度与模型可操作性之间的替代关系142-143
- 6.6 理论模型评判的多维标准与理论坐标系143-144
- 6.7 经济学理论发展趋势与经济学理论扩展的一个途径144-146
- 7 对人类发展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比较146-160
- 7.1 对人类发展本质与目标的认识比较146-148
- 7.1.1 发展观的演变146
- 7.1.2 专业化与分工演进146
- 7.1.3 知识增长146-147
- 7.1.4 目标与手段147
- 7.1.5 社会主义本质是对发展目标最好的叙述147-148
- 7.2 对发展阶段与模式的认识比较148-153
- 7.2.1 发展的线性模式149-150
- 7.2.2 发展的多线模式150-151
- 7.2.3 人类发展的多线融合模式——既非线性也非多线平行151-153
- 7.3 对发展中国家定义及落后根源的认识比较153-155
- 7.4 对发展动力机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比较155-160
- 7.4.1 结构主义对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解155-156
- 7.4.2 新古典主义对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解156-157
- 7.4.3 新制度主义对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解157-158
- 7.4.4 信息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解158
- 7.4.5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解158-159
- 7.4.6 小结159-160
- 8 对人类发展过程中核心两难冲突问题认识的比较160-189
- 8.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163-167
- 8.2 中心与外围、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167-174
- 8.2.1 贸易条件与经济发展167-169
- 8.2.2 关税保护与经济发展169-171
- 8.2.3 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171-173
- 8.2.4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173-174
- 8.2.5 趋同与趋异174
- 8.3 政府与市场174-179
- 8.3.1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关系175-178
- 8.3.2 发展政策比较178-179
- 8.4 公平与效率179-185
- 8.4.1 公平与效率的正统理解180-181
- 8.4.2 发展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认识181-182
- 8.4.3 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182-183
- 8.4.4 公平与效率的定义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83-185
- 8.5 剥削与激励185-189
- 8.5.1 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剥削的看法185-187
- 8.5.2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剥削的分歧187-189
- 9 不同理论体系对于发展要素与发展现象的认识比较189-196
- 9.1 自然资源189
- 9.2 物质资本、储蓄和投资189-190
- 9.3 技术进步190
- 9.4 人口与人力资源190-191
- 9.5 金融市场与货币191
- 9.6 制度环境与经济发展191-192
- 9.7 企业制度与经济发展192-193
- 9.8 国际、国内经济联系193
- 9.9 经济增长193
- 9.10 城市化与工业化193
- 9.11 对于发展中的结构的认识比较系193-194
- 9.12 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194
- 9.13 景气循环与失业194-196
- 10 比较研究结论与发展经济学解释体系的构建196-204
- 10.1 对理论比较的总结196-198
- 10.1.1 对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总体评价196-197
- 10.1.2 对于经济学真理的认识197
- 10.1.3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启示197-198
- 10.2 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发展经济学本质的认识198-201
- 10.3 发展经济学解释框架201-203
- 10.4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203-204
- 参考文献204-210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210-212
- 致谢21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栾晶;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研究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夏伟;天水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0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2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