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Ta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Ta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部六省 区域碳减排 Tapio脱钩模型 滞后期工具变量法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Tap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中部各省的个体差异和共性,接着检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在确定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滞后期工具变量具体考察中部六省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关系,归纳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和中部六省的基础数据预测碳排放峰值的到来时间。得出中部六省经济增长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集约到粗放再回到相对集约的过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六省人均GDP增长对人均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弹性还很大,即人均GDP每升高1%,碳排放总量会上升1.246 7%;中部六省存在碳排放和碳强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火力发电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和碳强度产生正的影响,前后两年间火力发电比例每提高1%,中部六省内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将分别提高0.505 1%和0.370 3%,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利于中部六省的碳减排工作,前后两年间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研发强度代表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将会分别降低2.286 1%、3.845 3%和48.167 6%,碳强度将会分别下降1.919 4%、3.163 0%、48.996 4%,城镇化和地区开放程度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影响不显著,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影响是一致的;目前各省均已越过碳强度峰值,但还远未越过碳排放峰值。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强化中部六省碳减排的协同合作和跨区域治理,打造中部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中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部六省很有可能提前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中部六省 区域碳减排 Tapio脱钩模型 滞后期工具变量法
【基金】: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2014年第一批科技项目外委服务(贰)标段17:“湖北省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及预测技术研究” 美国环保协会项目“湖北省碳交易试点对全国的借鉴意义。”
【分类号】:X196;F127
【正文快照】: 中部六省的四省都处在长江经济带的腹地,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关系对我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据测算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占全国的24%,定量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其制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2 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3 郭彬;逯雨波;;我国中部六省节能减排效率测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J];技术经济;2012年12期
4 王班班;齐绍洲;;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J];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燕;;中国城市硫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陈兆荣;;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杨俊;刘年康;;要素投入、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5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6 宋帮英;苏方林;;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7 徐大丰;;低碳经济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基于上海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8 孙秀梅;周敏;綦振法;;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9 杨来科;赵捧莲;张云;;中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测算的研究方法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5期
10 付金沐;李琦;储国定;陈啸吟;;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动态变化及因素分解[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梅;周敏;綦振法;;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2 韩玉军;陆e,
本文编号:724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2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