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减灾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3 20:23

  本文关键词:减灾的经济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灾害 减灾产品 供给与需求


【摘要】:灾害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灾难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艰难的灾害抗争史。无论从原始社会还是到农业社会,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大,形成了许多触目惊心的灾难。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一些传统自然灾害逐渐得到控制,但是现代灾害种类越来越多、灾害损失越来越大、灾害影响越来越深,甚至如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枯竭、核战争等灾害均可造成地球文明的毁灭。因此,在灾害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的紧迫形势下,世界各国减少和消除灾害的决心和措施日益重视和坚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各种人为灾害和隐患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每年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研究灾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减灾问题的研究:一是注重对灾害的成因机理、防控技术等涉及生产力方面的研究多,而对灾害的经济社会因素、减灾的体制机制和人的行为心理习惯等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研究少,对灾害本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减灾产品“有什么”等研究多,但是对于减灾产品“谁提供”、“如何提供”、“提供多少最适宜”等问题研究很少。二是缺乏对灾害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证研究,基本上处于各专业、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分散的、单一的研究局面。 本论文以灾害学、公共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公共产品的视角,以及供需均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围绕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减灾产品“谁提供”、“如何提供”、“提供多少合理”三大现实问题,通过创新灾害和减灾有效需求、减灾有效供给等概念,对减灾产品划分为私人产品、混合产品、公共产品三大类,并构建减灾供给与需求均衡模型,明晰政府、市场、私人和自愿者组织四类供给主体在减灾投入上的责任划分,提出减灾项目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制度化的现实路径,在进一步总结国外和我国减灾经验、不足的基础上,最后提出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提出我国进一步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通过调整减灾生产关系激发出最大化的减灾能力和效益。
【关键词】:灾害 减灾产品 供给与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43;F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导论13-23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灾害的客观存在13-14
  • 1.1.2 灾害的增长及成因14-15
  • 1.1.3 减灾需求的快速增长15-16
  • 1.2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16-20
  • 1.2.1 研究意义16-19
  • 1.2.2 主要内容19-20
  •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20-23
  • 1.3.1 研究思路20-21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21-22
  • 1.3.3 研究的不足之处22-23
  • 2. 文献综述23-37
  • 2.1 国内减灾研究综述23-28
  • 2.1.1 中国古代减灾理论简述23-25
  • 2.1.2 中国现代减灾研究慨述25-28
  • 2.2 国外减灾研究状况28-34
  • 2.2.1 减灾经济研究的历史回顾28-29
  • 2.2.2 国外减灾经济研究的概况29-34
  • 2.3 减灾理论研究评述34-37
  • 2.3.1 国外研究现状评价34-35
  • 2.3.2 国内研究现状评价35-36
  • 2.3.3 当前灾害研究趋势36-37
  • 3. 减灾概念界定——基于公共产品视角37-53
  • 3.1 灾害概念的创新37-42
  • 3.1.1 灾害概念的演进37-39
  • 3.1.2 灾害的分类39-42
  • 3.2 减灾产品的定义和分类42-45
  • 3.2.1 定义42
  • 3.2.2 减灾产品的分类42-45
  • 3.3 减灾产品的特征45-53
  • 3.3.1 减灾产品的区域性45-49
  • 3.3.2 减灾产品的公共性49-50
  • 3.3.3 区域性和公共性的交叉关系50-53
  • 4. 减灾需求主体行为分析53-61
  • 4.1 减灾需求理论53-57
  • 4.1.1 减灾的有效需求53-54
  • 4.1.2 减灾有效需求的显示54-56
  • 4.1.3 减灾需求偏好显示和投票机制56-57
  • 4.2 减灾需求主体行为分析57-61
  • 4.2.1 个人需求57-59
  • 4.2.2 社会需求59
  • 4.2.3 政府需求59-61
  • 5. 减灾产品的供给理论61-89
  • 5.1 减灾产品供给的概念61-63
  • 5.1.1 减灾有效供给的涵义61
  • 5.1.2 减灾供给与经济增长61-63
  • 5.2 减灾供给主体行为分析63-75
  • 5.2.1 个人供给63
  • 5.2.2 政府供给63-69
  • 5.2.3 市场供给69-72
  • 5.2.4 社会自愿供给72-75
  • 5.3 减灾产品的多元主体供给机制75-84
  • 5.3.1 减灾产品供给机制75-81
  • 5.3.2 减灾供给模式的选择与转换81-83
  • 5.3.3 公共减灾产品供给决策模式83-84
  • 5.4 减灾产品供给主体的博弈分析84-89
  • 5.4.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84-86
  • 5.4.2 地方政府与私人之间的博弈分析86
  • 5.4.3 私人与私人之间的博弈分析86-87
  • 5.4.4 政府、市场和社会自愿组织之间的博弈分析87-89
  • 6. 减灾产品供给与需求均衡模型89-102
  • 6.1 私人减灾产品均衡模型89-90
  • 6.2 纯公共减灾产品均衡模型90-98
  • 6.3 混合减灾产品均衡模型98-102
  • 7. 减灾产品供给的现实路径102-123
  • 7.1 减灾项目化102-104
  • 7.1.1 减灾项目的概念、内涵102-103
  • 7.1.2 减灾的项目化运作103-104
  • 7.2 减灾产业化104-110
  • 7.2.1 减灾产业化理论104-107
  • 7.2.2 减灾产业化的对策建议107-109
  • 7.2.3 减灾产业化的案例和设想109-110
  • 7.3 减灾社会化110-115
  • 7.3.1 减灾社会化的内涵110-112
  • 7.3.2 减灾社会化的机制112-114
  • 7.3.3 政府在减灾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114-115
  • 7.4 减灾供给的制度化115-123
  • 7.4.1 我国减灾制度化状况116-118
  • 7.4.2 进一步健全完善减灾制度的建议118-123
  • 8. 减灾产品供给的效益分析123-132
  • 8.1 灾害损失的评估123-125
  • 8.1.1 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123-124
  • 8.1.2 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124
  • 8.1.3 灾害的非经济损失124-125
  • 8.2 减灾产品供给效益评估指标125-128
  • 8.2.1 减灾产品供给效益的内涵及定义125-126
  • 8.2.2 减灾产品供给效益评估的指标126-128
  • 8.3 减灾产品供给效益评估128-132
  • 8.3.1 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估128-129
  • 8.3.2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估129-130
  • 8.3.3 提高我国公共减灾产品的综合效益130-132
  • 9. 国外减灾实践与经验132-142
  • 9.1 国外减灾实践概况132-135
  • 9.2 国外主要国家减灾管理实践经验135-139
  • 9.2.1 美国减灾管理实践经验135-137
  • 9.2.2 日本减灾管理实践经验137-138
  • 9.2.3 俄罗斯减灾管理实践经验138-139
  • 9.3 国外减灾管理的经验总结和借鉴139-142
  • 10. 减灾的政策建议——以广元市抗击"5.12"汶川地震为例142-159
  • 10.1 "5.12"汶川特大地震概况及抗震救灾实践142-146
  • 10.1.1 汶川地震概况及灾害损失142-144
  • 10.1.2 广元市抗震救灾情况144-145
  • 10.1.3 目前我国减灾的薄弱环节145-146
  • 10.2 进一步做好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146-159
  • 10.2.1 坚持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根本,不断增强防灾减灾基础能力147-148
  • 10.2.2 坚持以强化人的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灾前、灾中和灾后的灾害管理水平148-151
  • 10.2.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151-155
  • 10.2.4 坚持以多元化的灾害管理工具为保障,不断完善灾害损失补偿和转移机制155-159
  • 参考文献159-163
  • 后记163-16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银喜;任梅;;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的确立原则[J];北方经济;2007年06期

2 任鲁川;关于灾害实质的若干哲学思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3 吕超;;国外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与经验借鉴[J];经济师;2009年05期

4 阮萌;;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J];开放导报;2009年01期

5 锁利铭;;公共品最优供给的两种分析途径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1期

6 金磊;;政府减灾行政管理建设[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宋艺 ,齐志鲲;试论减灾产业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3期

8 张显东,官世q,

本文编号:727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27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