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 马克思 比较分析 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法 总量生产函数
【摘要】: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将组织、技术、制度和生产要素间的关系结合起来,从动态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经济增长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菲尔德曼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数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代表成果,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从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假设条件、研究工具、技术与制度的作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构造等角度,将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得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能够更好地阐释社会再生产的动态特征。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华鑫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马克思 比较分析 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法 总量生产函数
【分类号】:F061.2
【正文快照】: 定稿日期:2015-03-23经济增长理论史上,是马克思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菲尔德曼,第一个建立了分析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是第一位系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宇;;引入“政府型强互惠”假设的不完全资本市场的演化[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隗斌贤,李亚娟;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演变与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1年01期
2 李广平;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3 俞培果,沈云;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4 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辨析[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5 续文利,邹燕;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和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3期
6 万迈;如何认识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运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4期
7 彭高旺,肖中明;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农贵新,何静;平民经济增长理论初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姜凌;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高晓红;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连支;;经济增长中的物质平衡问题探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2 董瑞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王洪超;;权衡论:基于传统哲学与中医理论的另类经济增长理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学增;;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雷卫民;;略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7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基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新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吴义刚;;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宏观经济发展成就的反思[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梦霖;《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林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坚实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主讲人 夏业良;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我们期望怎样的增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李力 编译;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韩秀琪;可持续发展需要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言顺;论低代价经济增长[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2 杨依山;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明国;经济长期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邹全胜;要素演进与开放收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张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祝秀梅;文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陈娜娜;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铁牛;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蒋琼;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关中[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侯建国;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刘国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何恒远;技术与制度的互动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徐小飞;经济增长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756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5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