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礼物交换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
本文关键词:基于礼物交换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
更多相关文章: 礼物交换 礼物经济 前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增长
【摘要】: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马尔萨斯、李嘉图的人口理论——过于简略,解释力存在欠缺,它忽略了前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尽管及其缓慢)以及在特定时期存在着的快速经济增长阶段(“文明的兴起”阶段),当然还有所谓的“文明的衰落”阶段等诸多事实。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同样不能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产出数据相吻合。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发展出一个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模型。 我们发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一种礼物交换规则,它如同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商品交易规则一样,是维系该社会的稳定和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的基础。我们进一步阐述了礼物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种不是一目了然的储蓄/投资方式的事实,这些准备工作使得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基于礼物交换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模型。 礼物交换因素的引入以及考虑家庭偏好,我们找到一种能较好的解释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诸多事实的方法。本文认为:正是礼物交换范围(M)的扩大促进该社会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技术性因素(A)与礼物交换因素(M)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实际的人口增长率。这样我们能提供“人口稳定/收入增加”、“人口增加/收入增加”、“人口减少/收入增加”、“人口增加/收入减少”、“人口增加/收入稳定”、“人口稳定/收入稳定”、“人口减少/收入稳定”、“人口稳定/收入减少”、“人口减少/收入减少”等九种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可能情形以及它们存在、互相转化的相应条件。 特别的,同时考虑技术性因素(A)与礼物交换因素(M),我们对文明兴衰可以做出一个有意义的解释,这就是,文明兴起的原因在于技术的突破以及礼物交换范围的扩大,并且技术的进步率往往超过礼物交换范围的扩大。然而,文明兴起的进程往往会被技术进步的放缓以及因礼物交换范围扩大所受到的各类限制而打断,从而进入一个所谓的“文明的衰落”阶段。 本文也简略的讨论了礼物经济的可持续性。我们认为:商品经济是礼物经济自然而然发展以及一些外因对其作用的结果。礼物经济的内在脆弱性导致其在面对外生冲击时不能有效续存,历史发展的逻辑将是在原有的礼物交换关系的基础上逐渐、缓慢的建立覆盖整个人类生存空间的或平等或不平等的商品交易关系。
【关键词】:礼物交换 礼物经济 前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2
【目录】:
- 目录3-4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谜团和线索7-11
- 二、作为储蓄的礼物及其交换11-15
- 三、加入礼物交换因素的Razin & Ben-Zion-Lucas模型15-20
- 四、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相关路径20-24
- 五、礼物交换、技术冲击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模式24-29
- 六、礼物经济的可持续性29-33
- 七、结论33-35
- 附录35-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坤;;山东农村人情关系下的礼物交换[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罗家丽;;哈尼族丧葬活动中“礼物”交换与莫斯的交换论——元阳箐口村丧葬活动中礼物交换的特征[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刘鹏;;从礼物的视角看商品[J];管理观察;2009年13期
4 卫兴华;马克思讲过一切社会都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吗?[J];当代经济科学;1989年03期
5 孙健;刘芳兵;;礼物交换的延伸——价值交换在培训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2009年01期
6 刘芳兵;孙健;;基于价值交换理论的人力资本培训探讨[J];商业时代;2009年08期
7 饶晶;;从人类学视角看可口可乐免费派送活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威尔弗雷德·道夫曼;吴倩;;企业内部网络、创新能力与知识转移——基于礼物交换理论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运福;;政治经济学读书札记三则[J];学术月刊;1993年04期
10 王礼鑫;;送礼与腐败[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红军;;佤族传统民俗中的互惠及其社会功能初探[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南海;;从伦理感性到工具理性:现代性视阈中的农忙互惠行为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晓文;魏建;;惠研究的实验经济学进展与应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社会生活的道德想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佘碧平;重建政治经济学[N];文汇报;2003年
3 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 王俊杰;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王铭之;流动的礼物[N];文汇报;2001年
5 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言说:象征性权力与象征性利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梅花;藏地牛皮书 探险与探索[N];吉林日报;2002年
7 东东;特色餐厅生财有道[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1年
8 西三角;效率工资:吸引人才的利器[N];计算机世界;2001年
9 戴嘉艳;伊斯兰教施济的人类学思考[N];民族日报;2010年
10 杜玉亭;民族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科研工程[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成保;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境遇[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炜峰;基于礼物交换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05年
2 散旦其其格;科尔沁右翼前旗牧民礼物交换原则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双;冀中农村婚礼中的礼物交换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龚摘;华锐藏族婚礼中的礼物交换[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龚明园;夏洛特·史密斯《艾米琳》中性别间不均衡的“礼物交换”[D];湘潭大学;2012年
6 蔡亚玲;侗族村寨的礼物交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蒋丽华;礼物的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其乐木格;婚礼中的礼物交换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迪;业缘关系下的礼物交换[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崔荷敬;延边朝鲜族婚礼中的交换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7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6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