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23:19

  本文关键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 复杂系统 模块理论 形成 评价


【摘要】: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首先系统评述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相关模型和评价体系,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探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过程,得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是随着区域产业系统的演化而从零逐渐增加的结论,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在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以模块理论为基础,按照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和特征,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划分为三个模块:区域产业系统的聚集模块、自组织模块和创新模块。为了使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将评价体系量化,分别用“区位商”、“有序度”和“创新能力”对三个模块进行度量。并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汽车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对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行验证。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关键词】:区域产业竞争力 复杂系统 模块理论 形成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61.5
【目录】:
  • 内容提要4-12
  • 绪论12-29
  •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12-14
  •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14-19
  • 三、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9-25
  • 四、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5-28
  • 五、本论文的创新28-29
  • 第一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9-60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关于竞争力的论述29-34
  • 一、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29-30
  • 二、关于产业部门关联性的论述30-31
  • 三、关于产业结构的论述31-34
  •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34-38
  • 一、绝对成本说34-36
  • 二、比较成本说36-37
  • 三、要素禀赋理论37-38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38-45
  •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38-40
  •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40-45
  • 第四节 复杂系统理论45-52
  • 一、复杂系统的概念45-46
  • 二、复杂系统的特征46-50
  • 三、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50-52
  • 第五节 模块理论52-55
  • 一、模块理论的发展52-53
  • 二、模块化的含义及适用范围53-54
  • 三、模块化设计的指导思想54-55
  • 第六节 创新理论55-60
  •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55-56
  •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论述56-60
  • 第二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的述评60-77
  •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60-69
  • 一、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60-63
  • 二、邓宁等人的国际化钻石模型63-65
  • 三、Dong-Sung Cho 的九要素模型65-67
  • 四、金碚的工业品竞争力模型67-68
  • 五、对各种分析模型的总体评价68-69
  •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述评69-77
  • 一、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阐述69-75
  • 二、对现有评价体系的评论75-77
  • 第三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及提升研究77-103
  •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78-81
  • 一、区域产业复杂系统分析78-80
  •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及提升过程80-81
  • 第二节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81-86
  • 一、产业集群能获得外部经济82-83
  • 二、产业集群能降低成本83-85
  • 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创新85-86
  • 第三节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案例分析86-103
  • 一、硅谷IT 产业集群86-91
  • 二、萨梭罗瓷砖产业集群91-98
  • 三、大唐袜业产业集群98-103
  • 第四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模块化及其度量103-119
  •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块化的意义104-105
  • 一、模块化可以使评价过程简化104
  • 二、模块化使得评价更有针对性104-105
  • 三、模块化可以节省计算时间105
  • 四、模块化开辟了评价方法的新思路105
  •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模块化105-109
  • 一、区域产业系统的要素构成106-107
  •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模块化107-109
  •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量化研究109-119
  • 一、区域产业系统聚集模块的度量109-110
  • 二、区域产业系统自组织模块的度量110-115
  • 三、区域产业系统创新模块的度量115-118
  •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118-119
  • 第五章 我国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119-155
  • 第一节 我国汽车产业有序度的度量119-130
  • 一、区域汽车产业系统的构成119-121
  • 二、我国汽车产业有序度的度量121-130
  • 第二节 我国汽车产业集聚度的度量130-134
  • 一、数值计算130-132
  • 二、数据分析132-134
  • 第三节 我国汽车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度量134-147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计算134-146
  • 二、数据分析146-147
  • 第四节 我国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147-155
  • 一、数据处理147-149
  • 二、数据分析149-155
  • 第六章 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之一——培育产业集群155-178
  • 第一节 培育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155-159
  • 一、培育产业集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156-157
  • 二、培育产业集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57-158
  • 三、培育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158-159
  • 第二节 发挥政府作用促成产业集群159-165
  • 一、进行产业集群战略规划159-162
  • 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环境条件162-164
  • 三、培育和创造区域内高等生产要素164-165
  • 第三节 建立健全产业集群服务体系165-172
  • 一、建立健全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的意义165-167
  • 二、建立健全区域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的设想167-172
  • 第四节 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172-178
  • 一、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重要意义172-173
  • 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对策173-178
  • 第七章 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之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178-193
  •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基本功能178-181
  •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178-179
  •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179-181
  •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中各行为主体的角色分析181-187
  • 一、企业181-183
  • 二、政府183-184
  • 三、高校和科研机构184-186
  • 四、中介机构186-187
  • 第三节 依靠创新体系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途径187-193
  • 一、技术创新187-190
  • 二、制度创新190-191
  • 三、组织创新191-193
  • 第八章 结论193-197
  • 参考文献197-208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和学习情况208-211
  • 附录211-225
  • 论文摘要225-229
  • Abstract229-232
  • 致谢2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志红;区域层次上的产业竞争力剖析[J];财经科学;2003年06期

2 郭春梅;入世与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03年06期

3 李相银,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2004年03期

4 饶南湖;;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

5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朱传耿,赵振斌;论区域产业竞争力[J];经济地理;2002年01期

7 朱慧英;王生林;;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及模型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8 郑红;;基于产业网络视角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7期

9 储慧慧;宋殿清;;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10 庄晋财;程李梅;;企业集群三重绩效动态协调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军;袁阳;杨建军;李红卫;;一类多智能体学习算法的研究及应用[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鹏;;复杂系统临界电压的实用计算法[A];200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于殿祥;李曙东;刘巍;代连弟;;智能交通评价复杂性研究[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克勤;楼宛华;;浅说集对分析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郑祖国;杨力行;张欣莉;;复杂系统建模研究现状与展望[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刘曾荣;陈骏;;复杂系统中复杂行为起源的一种探讨[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吴立新;朱旺喜;张瑞新;;数字矿山与中国矿山未来发展[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杜尚丰;;复杂系统智能控制方法初探[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6年

9 陆源;;一个混合复杂系统的协同仿真[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建潮;崔志华;;群体行为仿真与群体智能算法[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 厉无畏;上海市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两种思路[N];中国经营报;2000年

2 穆土;“突现”问题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金吾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挑战西方思维方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记者 周芳 通讯员 王芯;华中科大专家研究“蝴蝶效应”[N];湖北日报;2000年

5 陈一壮;“复杂性方法国际研讨会”综述[N];学习时报;2005年

6 朱清时;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周东浩;复杂系统建模过程与“内证实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韩启德;二十一世纪医学展望[N];人民日报;2003年

9 上海华彩母子公司管控咨询集团董事 白万纲;组织智商企业生命力根源[N];中国企业报;2007年

10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魏一鸣;青年科学家畅论 “复杂性科学”[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廖卫民;传播与国运[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文庆;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张智焕;复杂系统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吴红梅;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李文博;企业知识网络复杂系统的结构与演化:产业集群情境下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7 李宏亮;基于Agent的复杂系统分布仿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8 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志飞;基于比较原理的大系统的稳定性与镇定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吕瑞华;复杂经济系统混沌预测方法与多层局势决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丹丹;初探新闻敏感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5年

2 赵长涛;关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形成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李勇;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邢恩德;奈曼旗荒漠化发生复杂系统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5 康长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张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慧;广东阳春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洞穴的形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修珠;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6年

10 蒋明云;论民族声乐新传统的形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8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68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c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