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产业的哲学思考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产业的哲学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建设 生态危机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环保产业
【摘要】:传统的工业化、现代化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单纯的把自然界看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我们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然而生态产业(Eco——industry)就是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的科学。它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方法,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协调性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整体、和谐、高效运行的绿色网络型产业。生态产业以协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采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思想,来探讨发展生态产业的新思路,探索生态产业的实现途径和推进措施。遵循上述分析思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生态产业的相关概念及分类作了分析,通过这章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生态产业,以及生态产业都包含哪些产业。第二部分通过对生态产业形成成因——生态危机的分析,找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第三部分提出建设生态产业的原则和模式选择,通过这一章让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如何建设生态产业。第四部分提出了生态产业建设的战略,通过生态产业的设计和相关政策作支撑和保障,实现生态产业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建设 生态危机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环保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91.91;F06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一、生态产业研究的依据及意义8-9
- (一) 生态产业研究的依据8
- (二) 生态产业研究的意义8-9
- 二、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9-12
- (一) 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9-10
- (二) 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10-12
- 三、国内外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现状12-15
- (一) 国外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现状12-14
- (二) 国内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现状14-15
- 第二章 生态产业相关概念分析15-25
- 一、生态产业的性质界定及特征15-16
- (一) 生态产业的性质界定15
- (二) 生态产业的特征15-16
- 二、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16-18
- 三、生态产业的分类18-23
- (一) 按资源的不同分类18-20
- (二) 按产业的经济类型分类20-23
- 四、各生态产业间的关系23-25
- 第三章 生态产业提出的必然性25-32
- 一、生态危机的形成25-29
- (一) 人与自然异化是生态危机的本质特征25-27
- (二)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27-29
- 二、生态危机的解除之道29-32
- (一) 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29-30
- (二) 生态社会主义30-31
- (三) 克服消费异化,建立生态产业31-32
- 第四章 生态产业建设的原则和模式选择32-45
- 一、生态产业建设的原则32-33
- (一) 生态产业建设的规划优先原则32
- (二) 坚持产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原则32-33
- (三) 产业科学指导合理布局的原则33
- (四) 生态经济平衡的原则33
- 二、生态产业建设的模式选择33-45
- (一) 生态产业园模式34-35
- (二) 生态产业链加环闭合模式35-42
- (三) 生态环保产业模式42-45
- 第五章 生态产业建设战略45-56
- 一、生态产业的设计45-50
- (一) 生态材料的设计与利用45-48
- (二) 生产技术的优化48
- (三) 分销系统的优化48-49
- (四) 使用过程中环境影响的减少49
- (五) 初始生命周期的优化49
- (六) 生命末端系统的优化49-50
- 二、生态产业建设的政策支撑和保障50-56
- (一) 生态产业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50
- (二) 产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建立与完善50-52
- (三) 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52-53
- (四) 生态文化的建立与完善53-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胜;文宇;;基于要素分析的生态产业发展与对策[J];价值工程;2008年02期
2 ;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J];今日科苑;2007年20期
3 李棕;邓光亚;;生态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刘超;;河南循环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措施[J];南都学坛;2006年06期
5 姜兵;林永波;王龙;孙平昊;;推行清洁生产 促进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2期
6 田莉雅;秦胜;冯腾;苏梅琳;冯启言;;兖州矿区循环经济模式初步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8年03期
7 董岚;肖士华;;生态产业实践及其途径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蒋贤孝;;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9 王寿春;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发展中的生态政治问题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4期
10 赵凯;陈甬军;;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生态学方法[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前言[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马民涛;郝莉;;发展循环经济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会泉;关雪;包炜军;柳海涛;张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刘艳华;;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李伟;苏向前;李连强;;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鹤煤[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瑞宝;侯风英;;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研究与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刘晖;;钢铁工业运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季昆森;;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10 张扬;胡秀英;欧阳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形态问题研究——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奇;建设生态产业 形成特色框架[N];中国黄金报;2009年
2 通讯员 曾唯潇 虞付月 记者 朱聚强;锅炉煤渣摇身变成混凝土砖块[N];杭州日报;2006年
3 张松和;德兴农民六成收入来自生态产业[N];上饶日报;2009年
4 记者 姜鹏飞 通讯员 巨博 陶剑波 邵坚;秀洲循环经济形成联动效应[N];嘉兴日报;2010年
5 本报“三化”“三动”县域行特派记者 王春宝;循环经济兴江源[N];吉林日报;2011年
6 杨占光;创新增长方式 构筑生态产业[N];红河日报;2011年
7 单保江;着力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群[N];经济日报;2008年
8 采访人 本报记者 聂廷勇;发展生态产业 统筹城乡环保[N];中国环境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嵩;培育生态产业任重道远[N];黑河日报;2008年
10 ;长春 做强生态产业 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N];吉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2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5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9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远清;构建成都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规划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鹏;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刁沙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石油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4 李慧;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永安;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黄炯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王春振;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北京门头沟斋堂镇生态产业项目规划[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龙香;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庆普;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产业结构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丁淑杰;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71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7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