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研究
【摘要】: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出发,连续十一年制定和颁布了以“三农”为主体的“一号文件”,这说明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重中之重”的地位。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村民“住有所居”的问题,既是农村成为美好家园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我国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和实现城乡统筹的重点。2011年以来,巴中市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借鉴了城市廉租房模式,创新农村危房改造思路,探索建立了农村廉租房制度,有效地改变了部分特困农户的生产生活面貌。本文从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出发,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探索出有效解决农村贫困群体住房问题的有益经验。本文通过规范研究与文献分析,结合巴中市在“巴山新居”工程中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实践案例,运用公共决策理论、保障性住房供给理论与保障性住房分配理论,分别对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决策、供给、分配展开深入分析,探索其在发展中的政策取向、操作方法和成功经验,旨在为农村廉租房的建设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推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启示和经验借鉴。本文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并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历程、现状及成效进行回顾,并分析现存的困境和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的代表性;第三章对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的产生背景、决策过程、主要措施和成效等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是对农村廉租房相关决策过程、资源供给和房源分配进行分析,并结合城市廉租房建设的经验与农村廉租房相关要素进行对比。第七章重点提炼出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启示意义。第八章对整个研究的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农村廉租房 巴山新居 住房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选题依据13-14
- 1.1.1 选题背景13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2.3 文献述评17-18
- 1.3 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界定18-20
- 1.3.1 社会保障理论18
- 1.3.2 保障性住房政府供给理论18-19
- 1.3.3 廉租房的概念界定19-20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2
- 1.4.1 研究思路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2
- 1.4.2.1 文献分析法21
- 1.4.2.2 案例研究法21-22
- 第二章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历史进程22-29
- 2.1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历程与现状22-24
- 2.1.1 廉租房建设的起因与历程22-23
- 2.1.2 廉租房建设的现状与成效23-24
- 2.2 我国廉租房建设发展的现实困境24-26
- 2.2.1 地方政府的能力困境24-25
- 2.2.2 廉租房建设的资源供给困境25
- 2.2.3 廉租房的管理与分配困境25-26
- 2.3“巴山新居”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26-29
- 2.3.1 典型性分析26-28
- 2.3.1.1 首创农村廉租房政策27
- 2.3.1.2 上级政府的关注与推广27-28
- 2.3.2 代表性分析28-29
- 第三章 四川省巴中市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描述29-43
- 3.1 “巴山新居”的建设背景29-31
- 3.1.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29-30
- 3.1.2 政策背景30-31
- 3.2 探索“农村廉租房”思路的提出与决策过程31-34
- 3.2.1 问题识别阶段31
- 3.2.2 政策构想与论证阶段31-32
- 3.2.3 方案决策阶段32-33
- 3.2.4 试点反馈阶段33-34
- 3.2.5 决策推广阶段34
- 3.3 “巴山新居”中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的主要措施34-39
- 3.3.1 明确农村廉租房建设基本原则34-36
- 3.3.1.1 科学合理选择建设地址34-35
- 3.3.1.2 充分整合资金统筹使用35
- 3.3.1.3 以人为本配置房源35-36
- 3.3.2 确定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36-37
- 3.3.2.1 资金来源责任主体36
- 3.3.2.2 审批责任主体36-37
- 3.3.2.3 建设责任主体37
- 3.3.3 科学规范农村廉租房管理37-38
- 3.3.3.1 公开申请标准和程序37
- 3.3.3.2 健全后续服务和管理37-38
- 3.3.4 激发激活廉租房效益38-39
- 3.3.4.1 发展增收产业38
- 3.3.4.2 逐步提升群众素质与就业技能38-39
- 3.4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取得的成效39-40
- 3.4.1 有效地改变了部分农村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39
- 3.4.2 有力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展开39-40
- 3.4.3 有序地推进了城乡统筹的进程40
- 3.5 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关键要素识别40-43
- 3.5.1 地方发展要求40-41
- 3.5.2 政府实际资源供给能力41
- 3.5.3 廉租房源分配公平性41-43
- 第四章 “巴山新居”探索农村廉租房的决策要素分析43-52
- 4.1 公共决策及基本模型43-45
- 4.1.1 公共决策基本理论概述43-44
- 4.1.2 公共决策基本模型概述44-45
- 4.2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决策依据分析45-47
- 4.2.1 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析45-46
- 4.2.2 国外廉租房建设经验46-47
- 4.3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的决策压力分析47-49
- 4.3.1 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导致住房条件恶化47-48
- 4.3.2 上级政府“扶贫解困”的政策压力48-49
- 4.4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的决策动力分析49-50
- 4.4.1 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意识分析49
- 4.4.2 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能力分析49-50
- 4.5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的决策过程分析50-51
- 4.5.1 决策过程的合法性分析50
- 4.5.2 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分析50
- 4.5.3 决策过程的参与性分析50-51
- 4.6 城市与农村廉租房的决策差异性分析51-52
- 第五章 “巴山新居”探索农村廉租房的资源供给要素分析52-58
- 5.1 保障性住房的政府供给基本模式52-53
- 5.1.1 保障性住房资金供给来源52
- 5.1.2 政府与其他资源供给的关系结构52-53
- 5.1.3 土地供给方式与使用性质53
- 5.2 农村廉租房建设资金的政府供给结构分析53-54
- 5.2.1 政府财政供给能力分析53
- 5.2.2 政府财政供给结构分析53-54
- 5.3 农村廉租房建设资源的多元供给54-55
- 5.3.1 其他主体的功能界定54
- 5.3.2 多元主体间协调54-55
- 5.4 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分析55
- 5.4.1 土地供给方式对农民的影响55
- 5.4.2 土地使用性质规划与管理分析55
- 5.5 城市与农村廉租房的资源供给差异性分析55-58
- 5.5.1 资金来源结构的差异性55-56
- 5.5.2 政府支付能力的差异性56
- 5.5.3 土地供给与管理方式差异性56-58
- 第六章 “巴山新居”探索农村廉租房的房源分配要素分析58-65
- 6.1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理论58-60
- 6.1.1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原则58
- 6.1.2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机制58-60
- 6.1.2.1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管理主体58-59
- 6.1.2.2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对象识别59
- 6.1.2.3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分配程序59
- 6.1.2.4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退出程序59-60
- 6.2 “巴山新居”创新农村廉租房的管理主体分析60
- 6.2.1 管理主体结构分析60
- 6.2.2 管理主体间利益协调分析60
- 6.3 “巴山新居”创新农村廉租房的对象识别分析60-61
- 6.3.1 对象识别的困境分析60
- 6.3.2 识别标准的有效性分析60-61
- 6.4 “巴山新居”创新农村廉租房的分配程序分析61-62
- 6.4.1 自愿申请原则61
- 6.4.2 村委民主评议识别申请对象确保公平61
- 6.4.3 乡镇现场考查规避信息不对称问题61-62
- 6.4.4 县级政府统一审批提高分配的科学性62
- 6.5 农村廉租房的动态评估退出机制分析62
- 6.6 城市与农村廉租房的房源分配差异性分析62-65
- 6.6.1 管理主体结构的差异性62-63
- 6.6.2 对象识别的差异性63
- 6.6.3 配置程序的差异性63-65
- 第七章 启示65-69
- 7.1 因地制宜地完善决策过程65-66
- 7.1.1 确保农村廉租房建设决策过程的合法性65
- 7.1.2 因地制宜保障决策过程的科学性65-66
- 7.1.3 充分保障决策过程的参与性66
- 7.2 重点关注特困群体确保公共资源的公平性66-67
- 7.3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67-69
- 7.3.1 合理确定农村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和标准67-68
- 7.3.2 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68-69
- 第八章 结论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远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开发的几个问题[J];开发研究;1986年06期
2 陈浩,赵君丽;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3 梁桂云;试论农村贫困地区小康建设[J];甘肃农业;2003年07期
4 吕丽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王荣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创新的困境与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4期
6 王晓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1期
7 宋爱军;;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J];甘肃农业;2008年06期
8 单大圣;;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9 蒋万胜;宋建昕;;农村反贫困中的信任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肖从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思路[J];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姚云云;东波;;黑龙江农村反人文贫困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在民;冷毅;徐建华;范辉;张燕;;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工作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杨奎;;搞好寄宿学校管理有利于控辍保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曹应旺;;夯实根基的重大决策——从支持家庭联产承包到新农村建设[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7 向丽红;施江滨;;浅谈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及对策[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程丽银 祁龙 张永贵;两个“意见”普惠我州农村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N];红河日报;2014年
2 张敏 西北工业大学 睢党臣 陕西师范大学;论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记者 初霞;7000农村教师将免费受训[N];哈尔滨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苗青 魏美丽 崔小红 采写;新农村:首府百万农民的热盼[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5 郑欣;助建新农村的信息使者[N];人民邮电;2006年
6 江海燕;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N];学习时报;2006年
7 高怡;姚安县力促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夏祖军;逐步形成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N];中国财经报;2012年
9 廖君 李建平;扩招倾斜引领教育公平[N];科技日报;2014年
10 记者 廖君 李建平;扩招倾斜是利好,,还需深改扩途径[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生;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吴春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敬东;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健康风险模型与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敏;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杜维婧;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10 王雨林;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相贤;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柳伟;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季爱平;温州市瓯海区农村妇女素质现状与提升策略[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周小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5 郭文泽;中国农村贫困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青格乐;新农村背景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韩琳琳;云南省特岗教师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唐静;“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社会学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9 仲建国;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肖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0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2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