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22 23:02

  本文关键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GIS ArcGISEngine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自我国首批开发区设立以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所在地的招商引资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开发区在早期只重规模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提高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是客观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发现开发区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问题的核心内容。同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过程复杂,涉及到大量的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计算、管理、统计与分析。近年来GIS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与GIS集成将大大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效率及评价质量,而且便于评价结果的年度更新。因此,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更新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将其与GIS集成,开发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并以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应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对国内外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及相关系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探讨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评价过程。(2)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及内容,构建了不同类型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提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构成及测算方法。(3)基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流程和用户需求,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和总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平台,运用ArcGIS Engine、Geodatabase个人数据库、C#编程语言对系统进行开发实现。系统以指标体系管理模块、集约度评价及潜力测评模块这两大功能模块为核心,又辅以用户管理、地图操作、数据编辑、数据查询、专题统计分析及专题图制作等六个模块。(4)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及开发的评价系统,以河南长垣县起重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构建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考虑了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因此适合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采用研究研制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对开发区进行评价,可有效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可以为相关的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
【关键词】: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GIS ArcGISEngine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P20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2-14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4-16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19
  • 1.4.1 研究目标16
  • 1.4.2 研究内容16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19
  •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19-24
  • 2.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19
  • 2.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19-21
  • 2.2.1 地租、地价理论19-20
  • 2.2.2 区位理论20
  • 2.2.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20-21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21
  • 2.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容与过程21-24
  • 2.3.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容21-22
  • 2.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一般过程22-24
  •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构建24-33
  • 3.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4-26
  • 3.1.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24-25
  • 3.1.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5-26
  • 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26-29
  • 3.2.1 各指标现状值与理想值的确定26-27
  • 3.2.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度分值的计算27-29
  • 3.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29-33
  • 3.3.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构成及计算方法29-30
  • 3.3.2 开发区尚可供地年数测算30-33
  • 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33-39
  • 4.1 组件式GIS开发技术33-34
  • 4.1.1 GIS组件技术33
  • 4.1.2 ArcGIS Engine技术33-34
  • 4.2 GEODATABASE技术34-36
  • 4.3 模型与GIS的集成技术36-39
  • 5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的设计39-51
  •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39-40
  • 5.1.1 系统的用户分析39
  • 5.1.2 用户的需求分析39-40
  • 5.2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40-41
  • 5.2.1 设计目标40
  • 5.2.2 设计原则40-41
  • 5.3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41-42
  • 5.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42-46
  • 5.4.1 空间数据库设计42-45
  • 5.4.2 业务数据库设计45-46
  • 5.5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46-49
  • 5.5.1 用户管理模块47
  • 5.5.2 地图操作模块47
  • 5.5.3 数据管理模块47-48
  • 5.5.4 指标体系管理模块48
  • 5.5.5 集约度评价及潜力测算模块48
  • 5.5.6 专题统计模块48-49
  • 5.5.7 专题图制作模块49
  • 5.6 系统的开发环境49-51
  • 6 系统实现与应用51-83
  • 6.1 系统界面51-54
  • 6.1.1 系统登录界面51
  • 6.1.2 系统主界面51-54
  • 6.2 地图基本功能54-59
  • 6.2.1 地图操作功能54-57
  • 6.2.2 数据管理功能57-59
  • 6.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功能59-67
  • 6.3.1 指标管理功能59-62
  • 6.3.2 集约度评价和潜力测算功能62-67
  • 6.4 其他功能67-72
  • 6.4.1 专题统计分析功能67-69
  • 6.4.2 专题图制作功能69-71
  • 6.4.3 用户管理71-72
  • 6.5 系统应用72-83
  • 6.5.1 研究区概况72-75
  • 6.5.2 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75-80
  • 6.5.3 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80-83
  • 7 结论、不足与创新83-85
  • 7.1 主要结论83
  • 7.2 可能的创新83-84
  • 7.3 问题、不足及改进84-85
  • 参考文献85-91
  • 致谢91-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2 陈成,吴群,王楠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徐州市开发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4期

3 翟文侠;黄贤金;张强;钟太洋;马其芳;;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翟文侠;黄贤金;张强;杜文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5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6 李峰;;菏泽市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做法和成效[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3期

7 翟文侠;黄贤金;张强;周峰;马其芳;钟太洋;;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以江苏省典型开发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8 于金羽;沈士芹;王淑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4期

9 黄娟;刁承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江津市小城镇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3期

10 刘伯恩;董鹏程;;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手段[J];国土资源;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2 高晓宇 彭楚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6 张f  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董少华 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可;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曾炼;内江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赵媛;三门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吴明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 王莉;高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8 黄凯;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9 徐婷婷;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雷滢滢;新常态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80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80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