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致贫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6:15

  本文关键词: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致贫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南地区 贫困村 空间格局 核密度 ESDA


【摘要】:贫困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客观现象,解决乡村地区的贫困高发问题,从空间上消除贫困,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贫困村集中连片分布并呈封闭发展,一直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因素。且近年来,由于贫困人口众多、农业开发过度,地震、石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很多地区陷入了“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文章针对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地理因素关系问题,以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ArcGIS空间分析中集成的核密度工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研究其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探讨县域贫困村的空间布局格局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从空间上探寻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的可持续脱贫对策,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总体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存在有7个明显集聚区,包括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渝东南—黔东地区、川东南—黔西北—滇东北地区、桂西北—黔西南—滇东南地区、桂东地区、滇西地区、川西地区,核心—边缘状县域贫困村分布的总体格局较为明显;区域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中,贫困村的省际地理集中指数为47.75,表明西南地区贫困村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各省区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贫困村较多的县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中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并呈集中连片分布,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区贫困村较多的县域呈斑块状分布,四川盆地中东部成渝城市群一线、滇中盆地地区则为“0”贫困村县域集中分布地区。(2)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Global Moran's I统计量为0.591448,反映出西南地区贫困村分布的县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拥有较多贫困村的县域与其他同样拥有较多贫困村的县域相邻,且在空间上整体呈聚集分布;县域贫困村空间关联特征中,西南地区贫困村分布的县域高度集聚,贫困村较多的县域和贫困村较少或没有的县域呈现集中连片分布,且明显存在着高高(High—High)、低低(Low—Low)集聚区域,其中高高(High—High)聚集型县域有81个,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渝东南—黔东北地区、黔东南地区、川东南—滇东北—黔西北4个地区,低低(Low—Low)聚集型县域有125个,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腹地的成都平原、重庆主城地区,以滇中盆地以昆明为代表的滇中城市群地区,缺乏低高(Low—High)、高低(High—Low)型县域聚集区域。县域贫困村热点分析中,西南地区较大的热点聚集区有川东北—渝东北地区、渝东南—黔东北地区、黔东南地区和川东南—黔西北—滇东北地区4个区域,而在四川盆地的腹地地区、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形成了以成渝、滇中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群县域贫困村冷点区。(3)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布局格局的致贫机理中,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地理区位、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其中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的致贫机理包括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公共设施。(4)基于地理环境条件改善的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可持续脱贫对策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环境调控和社会环境调控三个方向。
【关键词】:西南地区 贫困村 空间格局 核密度 ESDA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14-16
  • 1.2.1 贫困的内涵解析14
  • 1.2.2 国内外贫困研究进展14-16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8
  • 1.3.1 研究目的16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16-17
  • 1.3.3 技术路线17
  • 1.3.4 研究方法17-18
  • 1.4 理论基础18-19
  • 1.4.1 空间经济学18
  • 1.4.2 经济地理学18
  • 1.4.3 新经济地理学18-19
  • 1.5 小结19-20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20-23
  • 2.1 研究区概况20-22
  • 2.1.1 研究区区位20-21
  • 2.1.2 自然环境21-22
  • 2.1.3 人文环境22
  • 2.2 数据资料来源22
  • 2.3 小结22-23
  • 3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23-28
  • 3.1 核密度估计23
  • 3.2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总体格局23-25
  • 3.3 区域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25-26
  • 3.3.1 省际分布特征25-26
  • 3.3.2 县域分布特征26
  • 3.4 小结26-28
  • 4 基于ESDA的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关联格局分析28-39
  •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28-29
  •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28-29
  • 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29
  • 4.1.3 Getis-Ord G*29
  • 4.2 县域贫困村空间差异整体分析29-31
  • 4.3 县域贫困村空间关联特征分析31-37
  • 4.3.1 县域贫困村空间集聚特征分析31-35
  • 4.3.2 县域贫困村热点分析35-37
  • 4.4 小结37-39
  • 5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格局致贫机制39-51
  • 5.1 自然地理因素对县域贫困村空间格局的影响39-45
  • 5.1.1 地理区位39-40
  • 5.1.2 自然生态环境40-43
  • 5.1.3 自然资源禀赋43-45
  • 5.2 人文地理因素对县域贫困村空间格局的影响45-50
  • 5.2.1 历史文化45-46
  • 5.2.2 经济发展46-49
  • 5.2.3 公共设施49-50
  • 5.3 小结50-51
  • 6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可持续脱贫对策建议51-60
  • 6.1 保护生态环境51-54
  • 6.1.1 实施以生态移民为主的扶贫移民工程51-52
  • 6.1.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2-53
  • 6.1.3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饮水安全建设53-54
  • 6.2 经济环境调控54-56
  • 6.2.1 培育区域发展中心城市54
  • 6.2.2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54
  • 6.2.3 构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54-55
  • 6.2.4 促进产业倾斜,,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55-56
  • 6.2.5 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56
  • 6.3 社会环境调控56-59
  • 6.3.1 突破贫困片区行政区划限制,加强省际扶贫合作56-57
  • 6.3.2 提高贫困片区基础教育水平,加大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力度57-58
  • 6.3.3 推进公共文化信息和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58-59
  • 6.4 小结59-60
  • 7 结论与展望60-63
  • 7.1 主要结论60-61
  • 7.2 存在不足61
  • 7.3 进一步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A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3树棉;;西南地区标准设计工作会议简报[J];铁路标准设计通讯;1964年01期

2 ;本刊西北、西南地区部分地市通讯站情况汇总(一)[J];中国集体工业;1992年09期

3 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张勇;吴海丽;;论文人旅游各阶段的活动及其特点——以明代西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江苏商论;2009年05期

5 ;《旅游研究》创刊首发式[J];旅游研究;2009年03期

6 汤国彦;;西南地区召开金融研究协作会[J];金融研究;1982年07期

7 阳坚;论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的开放[J];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01期

8 廖显赤;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步伐[J];开放导报;1996年09期

9 文献良;浅论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特征与现状[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3期

10 张鸿;樊红柱;任光俊;;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稻米;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微;;文化学视野下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及自新能力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2 范思睿;王维佳;;西南地区春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第16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防灾减灾[C];2014年

3 王明国;李社红;郑宝山;;中国西南地区辣椒砷污染状况调查[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余君;;西南地区近40年干旱气候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5 丁宪光;汤漫;吴洁;刘杰锋;陈孝维;候亮;钱卫东;陈建;刘一;和向红;刘宏;雷青杨;;2011年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9(2011~2012)[C];2012年

6 李绍明;;民族学近期在西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7 于坤;左瑞亭;王丽琼;罗霞;;西南地区降水再分配的数值模拟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C];2013年

8 王学贵;;建设西南至西北铁路新通道开辟新的欧亚大陆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周荣;程娟;;浅析合理开发利用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A];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会领;袁道先;覃嘉铭;王华;张美良;;八千年以来西南地区季风气候演化初步研究[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晨 实习生 江欣竹;西南地区:抗战大后方的基地[N];重庆日报;2014年

2 黄祖乾邋谭兴元;川九建设公司创立井施工西南地区最好水平[N];经理日报;2007年

3 广西财经学院国贸系 蒙聪惠;促进西南地区外贸协调发展[N];广西日报;2007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苏言;国统股份收购西南地区水泥公司[N];证券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金桀;聚焦我国西南地区旱情[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文峰;泛西南地区警务合作联席会在渝召开[N];重庆日报;2010年

7 ;农业部:西南地区秋粮再获丰收[N];粮油市场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郑欣;泛西南地区联合破刑案2700余起[N];人民公安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孟凡君;西南地区最大煤炭交易中心正式投运[N];中国工业报;2013年

10 本报数据研究部 顾逸峰;西南地区来水偏丰 水电业绩增长可期[N];上海证券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孝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2 冷洪川;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文涛;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林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平;近5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冬半年持续干旱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齐月;中国西南地区旱情分布及其土壤保水指数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王超超;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致贫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琴;近代西南地区的慈善事业(1840-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东宇;唐代西南地区商业都会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清清;唐代西南地区盐的产销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7 吴登靠;苍南县西南地区贫困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何秋菊;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倩;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杨伟;西南地区农户灌溉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大旱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4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84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