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转化: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实证研究及其政策意涵
本文关键词:适应转化: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实证研究及其政策意涵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南开大学"2013年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与老生代流动人口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经济因素对老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然而,与之不同的是,职业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住房公积金等代表经济因素的指标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信用卡消费、人均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对城市生活水平的满意度、流入地亲人数、朋友中的本地人数量、日常生活中与本地人的交往频繁程度等代表社会适应因素的指标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社会适应因素对老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则较为有限。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相对于老生代流动人口而言,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由经济吸引向社会适应转化。具体而言,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社会适应因素体现在消费方式、居住环境、情感纽带、社会融入、城市评价等五个方面。因此,可以通过增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从而提高其定居意愿。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countermeasures in 20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s intention to settle dow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migrant population, we found that economic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lderly migrant populatio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is, the type of occupation, the per capita monthly income of families. Housing provident fund and other indicators representing economic factor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ew gener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Moreover, credit card consumption, per capita living area, living quality, satisfaction to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cities are not significant. The number of relatives, the number of local friends, the frequency of contact with local people in daily life, and so on, which represent social adaptation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down.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social adaptation factors on the elderly migrant population's intention to settle down is relatively limited.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settlement willingness. Compared with the old gene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enozoic migrant population's settlement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economic attraction to social adaptation. The social adaptation fa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s settlement intention are reflected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consumption mode, living environment, emotional bo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 evalu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ttle can be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批准号:12JZD022)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激增,并呈现普遍化的发展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劳动年龄段人口中,新生代流动人口(1980年以后出生)占比已经达到51.4%[1]。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未来居留意愿将会对流入地的城市规模、人口结构、经济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强;李凌;;农民工的现代性与城市适应——文化适应的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景晓芬;马凤鸣;;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适应——基于重庆和珠三角地区的调查[J];南方人口;2012年03期
3 罗遐;;农民工定居城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2年01期
4 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5 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王毅杰;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润泉;刘一伟;;住房公积金能留住进城流动人口吗?——基于户籍差异视角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7年01期
2 盛亦男;;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梯度变动与影响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1期
3 何爱霞;刘雅婷;;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从结构到实质融入的教育培训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4 黄梅;;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24期
5 黎春娴;;他乡还是故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生活意愿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6 肖云;刘凤;;社会包容视角下残障老人社会融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7 李芳;李志宏;;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人口;2016年06期
8 李荣彬;;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年06期
9 杨桂珍;吕慈仙;;异地高考政策背景下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与学业成就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6年06期
10 卢小君;张宁;王丽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J];社会;2012年05期
2 陈藻;;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人口学刊;2011年02期
3 陆淑珍;;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外来人口婚姻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珠三角某地区为例[J];南方人口;2010年05期
4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年04期
5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年04期
6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7 王建民;;“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理解[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8 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9 杨竹;陈鹏;;转型期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及代际差异——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2009年09期
10 疏仁华;;农村人口流动与家族网络[J];未来与发展;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世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9年08期
2 燕嫣;刘文洁;;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现状[J];经济导刊;2009年10期
3 王玉杰;;河南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调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4 甄月桥;任远;朱茹华;严欢;;返乡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淳安县千岛湖镇的调查[J];发展研究;2014年06期
5 顾坤华;浅谈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杜学工;;大学体育文化与青年社会适应[J];价值工程;2011年13期
7 刘晓筝;;浅谈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2期
8 侯智慧;;论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调试[J];中外企业家;2012年13期
9 赵文婧;董浩;;浅析“和谐老龄化”背景下离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年13期
10 张晓璇;武小欣;;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的心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明宝;;心理断乳与社会融入:毕业大学生的初始社会适应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俊;邹泓;刘乔;;青少年情感自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鹏;邹泓;;人格、问题解决能力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余益兵;邹泓;周晖;侯娟;;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其明;李彩娜;;纵向研究:中学新生的社会适应[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王明粤;陈会昌;;11岁儿童在群体游戏中的资源竞争类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郝晓玲;王英春;;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冲突、儿童的认知评价和应对风格及其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范惠玲;;谈谈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珉琦;34条指引教你做健康北京人[N];北京科技报;2011年
2 舟心;有效引导民工再社会化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方芳;北京人健康指引终版发布[N];北京日报;2011年
4 袁浩龙;“心理防卫过度”不利健康[N];中国老年报;2003年
5 程兆盛 陈静;人类健康的四个层次[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建平;体育,,塑造健康体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仲崇山;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N];新华日报;2005年
8 本期调查执行:周明宝 指导老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一年,你们还顺吗?[N];浙江日报;2005年
9 袁浩龙;心理·心理活动·心理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10 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吴霞光;体育教学解决社会适应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亚鹏;MAOA和5-HTT基因多态性与父母养育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惠敏;亲师关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雅静;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5年
2 许佳娜;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传俊;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毕玉;留守初中生自尊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英慧;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社会适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李芳;来甘留学生跨文化社会适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朱春红;大学生亲子依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8 杨艳菲;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漫漫;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汤易凤;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7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5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