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 产业结构调整 内生性 面板数据 GMM
【摘要】:[目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均进行着调整,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而这种外流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关联。[方法]为了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1978~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GMM三阶段分析法将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入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的对比分析,并建立联立方程及模型。[结果]研究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生性关系。[结论]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更好的引导农村流动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Labor for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low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ince 1978,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 has been adjusted three tim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outflow, and this outflow is affected by the thir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o there i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labor flow and the thir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paper uses panel data from 1978 to 2014 to change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floating labor force into various industries by GMM three-stag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descrip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atio of terti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stablishes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and model. [Result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from the land, from the primary industry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absorb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forming the flow of labor force; There is an endogen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bor mobility and the thir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clus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etter guide the rural floating labor force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w15215217)
【分类号】:F121.3;F323.6
【正文快照】: 0引言劳动力流动是指由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主要有3种形式,即: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行业性流动也称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提出三次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勇;;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建议[J];中国就业;2002年07期
2 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01期
3 丁宪浩;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 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足率的有效途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朱冬梅,易永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利弊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莫荣,贾红梅,李宏;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最新统计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1期
6 李海舰;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J];农业经济;2003年08期
7 孟凡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分析——深圳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于亚文;新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刘社建,潘慧;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3年03期
10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喜;;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芝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4 郭玲;黄亚平;潘爱丰;;中部六省城镇化政策比较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N];光明日报;2007年
2 吴红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若干趋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3 吴红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N];农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白天亮;农村劳动力流动要确保安全有序[N];人民日报;2003年
5 吕晓宇;山西将在全省街道、乡镇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N];中国社会报;2007年
6 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7年
7 执笔 杨朝中 余毅;农村劳动力流动路径分析与建议[N];湖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郑勇;觅岗与防非,,一个不能少[N];工人日报;2003年
9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马雪松;从“盲流”到产业工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记者 崔荣慧;对农民工不能简单地“疏堵打”[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罗华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王莉;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朱丽莉;农村劳动力流动、要素结构变动与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李文安;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晓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田富强;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梁阳;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凤先;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下的社会资本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2 仇海燕;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袁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4 沈公韬;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制制度变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易红涛;我国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6 邓发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吕娜;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王勇胜;农村劳动力流动路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徐海波;云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谢秦华;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62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6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