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动力机制 利益主体 收益分配
【摘要】:[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地矛盾日渐尖锐,耕地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于以上背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落实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的稳定与繁荣。[方法]因此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从正、负面相关机制对其流转有关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运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简要阐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形式、相关政策等流转现状,详细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动因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流转过程中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问题。[结果]得出只有充分了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其中不仅包括政策的刺激、周边环境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诱导等正面促进因素,还包括产权的不清晰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阻碍因素。[结论]并从各个主体的利益出发,保障他们的相关权益,达到主体间利益的均衡才能促使流转有序顺利地进行,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in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ute ,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faced with great pressure .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above background , the state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nsfer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招标项目“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我省社会矛盾调控机制研究”(12ZBYB06) 南昌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项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cx2015024)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早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人们的视线逐步转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入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因而成为这时代的热点话题。集体建设用地的顺利流转利于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各方利益的均衡,从而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春;张维;冯长春;;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1期
2 亓宗宝;;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实践及执行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3 付凤春;周宝同;梁开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博弈分析——基于利益主体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8期
4 刘润秋;高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地权的激励模式[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5 李艳;邱道持;张怡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06期
6 赵静;;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09年17期
7 刘志伟;曹明宏;;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因及经济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琨;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与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张维;冯长春;;基于集值 层次分析的重庆地票风险识别与评价[J];热带地理;2017年03期
2 李静;廖晓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3期
3 王秋兵;赫静文;董秀茹;薄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障碍因素分析——基于利益主体视角[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4期
4 王欢;;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2期
5 郑沃林;谢昊;郑荣宝;;广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空间非均匀发展及重心演变轨迹分析[J];城市;2017年01期
6 甄洁;;国内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换的认同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6年20期
7 樊帆;肖旦;王佑辉;;东中西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16年10期
8 付宗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6年09期
9 宋具兰;罗海波;吴琳娜;黄璐水;潘伯娟;陈远云;;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绩效评价——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6年08期
10 陈春;张爱玲;于立;冯长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艺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吴海燕;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3 张冰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孙建梅;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直接出让[D];广西大学;2015年
5 施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6 丁可;基于旅游地产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叶茂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8 王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9 陈思凡;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探析[D];厦门大学;2014年
10 关雨竹;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金东;孙婷婷;;论征地补偿费分配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论丛;2012年06期
2 苏楠;杨学军;文龙娇;;农地流转多重主体博弈分析——兼论农户权益保障[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6期
3 马春花;赵小敏;;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理论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11年12期
4 王海鸿;李赛;;农民参与视角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1年11期
5 张海鹏;;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阐释[J];经济学家;2011年11期
6 王华华;陈国治;;我国城市化中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防控研究[J];求实;2011年10期
7 康纪田;;物权的经济分析[J];政法论丛;2011年05期
8 王婧;方创琳;王振波;;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践探索及问题剖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9期
9 卢新海;赵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对还是错[J];中国房地产;2011年17期
10 汪晖;王兰兰;陶然;;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中国地方试验——背景、模式、挑战与突破[J];城市规划;2011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诸惠伟;基于土地视角的乡镇企业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薛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卢吉勇;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创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玉广;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2年03期
2 谢薇,罗利;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年03期
3 胡士杰;朱海琳;;论政府在城镇化动力机制中的角色与作为[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李怀;辽宁省小城镇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机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谢东山;刘一梅;毕华;;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效应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5期
6 游文明,周胜,冷得彤,丛曙,张煜,杨跃峰;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0期
7 朱允卫;章舒心;;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8 李影;;新型社区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3年12期
9 贺小刚;业务退出的动力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06期
10 阎金明;唐茂华;;对服务业发展动力和条件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邹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动力机制解析与规划反思[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2 郭凯峰;杨渝;吴先勇;胡海鹏;;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支撑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熊承清;许远理;;幸福感的心理动力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郭凯峰;胡海鹏;徐静瑶;;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支撑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于兰军;张学强;陈栋;;关于当前城镇化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6 郭凯峰;杨渝;吴先勇;胡海鹏;;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支撑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曾鹏;;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理论的四种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依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汪海军;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3 朱树明;甘肃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翟文杰;金融发展促进二元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效应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2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7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