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村宅基地置换成本收益及分配分析——以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X项目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05 01:31

  本文关键词: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村宅基地置换成本收益及分配分析——以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X项目区为例 出处:《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宅基地置换 收益分配 Shapley值法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农村宅基地置换调查数据,以X项目区为例,分析了现行各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及其分配格局,并运用Shapley值法进一步测算了利益主体间的成本-收益,形成了新的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农村宅基地置换收益大部分归政府所得,现行农户、村集体和政府的收益分配比例分别为24.1%、15.7%和60.2%;通过Shapley值法测算后农户、村集体和政府的收益分配比例为30.5.0%、36.5%和33.0%,基本达到了三方均衡;同时,农户收益增加了6.4%,村集体收益增加了20.8%,政府收益降低了27.2%,由此可见,Shapley值法有效地平衡了利益主体间的收益,提高了农户和村集体在农村宅基地置换中的收益分配,增加了农户和村集体财产性收入,使农户和村集体分享了城镇化带来的成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ural homestead replacement in Wanqian good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st-benefit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urrent participants in the X project area as an example. And the use of Shapley value method to further calculate the cost-benefit between the main interests, forming a new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income from the replacement of rural homestead in the project area belongs to the government income. The propor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village collectives and governments is 24.1g% and 60.2%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collective and the government is 30.5.0% and 33.0% respectively after the calculation by Shapley value method, which basically reaches the three-way equilibrium. At the same time, th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d by 6.4cm, the village collective income increased by 20.8m, the government income decreased by 27.2cm, so it can be seen. Shapley value method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benefits between the main interests,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etween farmers and village collectives in the replacement of rural homestead,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village collective property. So that farmers and villages collectively share the fruits of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303242)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亿亩的宅基地空置,占宅基地总面积的42.2%。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刘彦随等(2013)对山东省76个村庄宅基地调查数的现象,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村,农村宅基地利用率据显示,宅基地的空置率平均为17.1%。张良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维国;吴瑞良;;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探索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08期

2 邓星晨;蔡伟明;;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新居的产权问题[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3 陈修玲;;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01期

4 陈修玲;;完善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制度的策略思考[J];实事求是;2010年01期

5 李跃;施爱玲;;宅基地置换工程中的农民福利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年S4期

6 张明亮;;天津近郊宅基地置换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7 田莹莹;胡银根;;政府主导型宅基地置换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5期

8 周永婷;;关于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思考与对策[J];大众商务;2009年24期

9 王新军,罗继润,宋俊;农村居住模式的新探索——奉贤青村镇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04年06期

10 朱林兴;;农村宅基地置换的若干问题[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岩;李国庆;;城市郊区农民宅基地置换模式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洪明;顾浩;;浙江省农村宅基地置换实践、探索与反思[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詹国标;黄兰英;;莆田市农村宅基地置换的现有优势与机制创新[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肖碧林;王道龙;陈印军;陈静;钟志君;陈学渊;;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问题与对策建议[A];2010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利祥;上海农村宅基地置换:300平方公里想象空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记者 张红英;宅基地置换换出“多赢”[N];东方城乡报;2005年

3 杨柏国;市郊宅基地置换“试水”[N];房地产时报;2004年

4 胥会云;宅基地置换:上海新农村支点[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朱林兴;政府引导农村宅基地置换[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魏永才邋姜文广;农村宅基地置换不能损害农民利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记者 黄铮;农村宅基地置换政策有待“全部落地”[N];联合时报;2008年

8 李乐;北京潜行农村宅基地置换[N];中国经营报;2008年

9 记者 黄铮;宅基地置换 要让农民得到长期实惠[N];联合时报;2010年

10 记者 刘邦德 通讯员 徐蕾蕾 金晓东;将农民宅基地置换建设工程晒在“阳光”下[N];东方城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双生;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宁;宅基地置换效益评估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朱烨辛;城市郊区宅基地置换模式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张伟伟;临沂市城郊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宣徐军;宅基地置换的效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跃;农村宅基地置换中的农民福利变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6 刘正英;城镇化进程中宅基地置换补偿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7 田甜;农村宅基地置换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朱敏;城镇化中宅基地置换补偿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9 李舒莹;地方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参与与路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邬芮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1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81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