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及其1996-2012年时空分布
本文关键词:中国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及其1996-2012年时空分布 出处:《地理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用地 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系统服务
【摘要】:基于中国生态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构建全国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并参考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和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国家层面和生态功能区尺度分析全国主导功能生态用地和多功能生态用地,以及八类典型生态用地的分布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主导功能生态用地、多功能生态用地以及典型生态用地区域分布极不平衡。1996-2012年间,全国主导功能生态用地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多功能生态用地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八类典型生态用地时空变化不均衡。生态用地变化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和政策实施关系密切;通过全国生态用地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提出了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生态用地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为中国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Abstract]:The fun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zoning and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data, and with reference to national survey of land resources and land-use change data, analysis of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ecological land and multifunctional ecological land scale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s well as eight typical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ecological land, multifunctional ecological land and typical ecological land area distribution is extremely uneven between.1996-2012 years,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ecological land use overall changes to a lesser extent, multifunctional ecological land use overall change greatly, eight typical ecological spatio temporal change of land use is not balanced. The ecological land use change and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lose relations through the n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ecological land u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750)
【分类号】:F301.2
【正文快照】: 1引言 近年来,从全球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改变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过程的各种反馈作用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1-3]。作为地理空间单元的土地生态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尺度,不同层级生态系统的同质性逐渐增强[4-10]。以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和政策实施为目标,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荣金;周申立;王兴贵;;生态用地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于信顺;;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协调发展[J];绿色科技;2011年02期
3 张慧;王立红;;生态用地研究进展探讨[J];绿色科技;2011年04期
4 鲁隐;王键;吴恒;;浅谈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协调发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5 符蓉;喻锋;于海跃;;国内外生态用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国土资源情报;2014年02期
6 宗毅;汪波;;城市生态用地的“协调—集约”度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6期
7 张德平;李德重;刘克顺;;规划修编,别落了生态用地[J];中国土地;2006年12期
8 张颖;王群;李边疆;王万茂;;应用碳氧平衡法测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06期
9 邓红兵;陈春娣;刘昕;吴钢;;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10 唐双娥;;法学视角下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外延[J];生态经济;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丹;李锋;王如松;;城市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探讨[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李锋;阳文锐;张小飞;王如松;赵丹;;常州城市生态用地及其服务功能优化方法[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谢花林;李秀彬;;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谢花林;李秀彬;;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调控情景模拟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东来;张林源;白加德;马盈;张鹏骞;;基于生态承载视角的城市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生态用地利用为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6 张良;赵树明;李洪远;吴璇;孟伟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天津市最小生态用地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德平;李德重;刘克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用地问题[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8 韩雄;;利用土地规划科学布局生态用地 保障环境友好[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刘晟呈;;新城市生态用地分类的方法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顺东;;天津市生态用地效益评价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金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重视生态用地保护[N];东方城乡报;2007年
2 焦思颖;生态用地别成权贵“专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王伶雅;我市立法保护133.11平方公里生态用地[N];成都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曾冬梅;珠海旅游发展蚕食生态用地[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5 记者 黄欢;我市打造特色城市生态用地体系[N];南昌日报;2013年
6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执笔人 贾克敬 徐小黎;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新格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7 记者 赵赫男 通讯员 于志忠;耕地总量增加 生态用地减少[N];吉林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宜居,就是最大民生[N];光明日报;2014年
9 匡耀求;应增补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一级类别[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胡谋 赵俊宏;深圳画了个生态用地控建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刁兆岩;呼伦贝尔草地防风固沙功能区优先生态用地识别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晟源;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D];延边大学;2015年
2 刘凌露;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城市生态用地监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龙海蓉;长株潭地区生态用地的变化及影响机制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谢贝贝;城市生态用地控制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赵丽宁;基于碳平衡的区域生态用地需求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语檬;生态用地遥感信息提取及网格化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经阳;基于CA-Markov模型的佛山市生态用地演变及其模拟[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8 丁扬;基于GIS的县域生态用地空间规划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9 田丰昊;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10 王多慧;深圳市生态用地整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90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9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