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组PVAR模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组PVAR模型分析 出处:《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技术进步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PVAR模型 农业劳动生产率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
[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Second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inking of grouping research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regional panel data of high and low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12 were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 A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PVARM) is us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two region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dynamic effect on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on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mechanism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rural residents' income exist only in the area of high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levant policies.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食品安全视阈下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型问题研究”(编号:14XGL003)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统筹城乡背景下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3sa012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动态关系研究”(编号:CR1603)
【分类号】:F323.3;F323.8
【正文快照】: 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快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大针对增加居民收入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峰,李桂丽,张聪;农业技术进步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永龙;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3 曾福生,匡远配;论形成完善的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9期
4 邵彦敏;美日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J];东北亚论坛;2003年03期
5 罗发友;农业技术进步地区差异的计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年03期
6 张西华;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J];经济师;2004年05期
7 郭剑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扩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7期
8 王学鹏;安徽省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和创新[J];技术经济;2005年01期
9 张全红;;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55期
10 刘建桥;付全超;;我国现行农业技术进步体制的弊端与改进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杜颖;钟永新;;农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测算系统的研究[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李晶宜;高旺盛;;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3 马玉霞;;加强低碳高效农业技术研究应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4 前坚;;序言[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钟儒刚(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着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N];经济日报;2005年
2 重庆大学教授 孟卫东;以技术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刘云;农业技术进步呼唤良好制度环境[N];河南日报;2001年
4 重庆大学 丁谦 孟卫东;把技术进步作为反哺农业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林菲;挖掘科技的潜在生产力[N];农民日报;2004年
6 胡宏勇;“援外”与“外援”好戏连台[N];张家界日报;2006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农业技术进步的金钥匙[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8 先耀;现代农业一定是机械化的农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永德;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徐桂鹏;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3 庞柏林;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张本飞;农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钢花;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徐玲玲;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黄凯;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人力资本配置关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4 程秋莲;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匡远配;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白诗婷;关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检验[D];复旦大学;2012年
7 张杰;吉林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冬瑾;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性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亚诗;四川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刘余莲;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8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0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