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政策解读、理论争鸣与体系构建:一个文献评述

发布时间:2018-01-18 04:14

  本文关键词: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政策解读、理论争鸣与体系构建:一个文献评述 出处:《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制度 农地产权 三权分置 承包权 经营权


【摘要】:研究目的:综述农地"三权分置"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期深化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理论研究和政策实施的认识,进而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方向做出整体性判断和勾勒。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学界对于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必然性、功能价值与积极效应的研究存在着共识,但是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表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源、性质和内容以及法律制度构建的研究却存在着分歧。研究结论:现阶段农地"三权分置"的政策逻辑和法律逻辑存在着违和性,学界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解读和法律解读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想充分发挥"三权分置"政策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分歧,重叠共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法律调整和完善,最终实现政策安排和法律设计的完美相融。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hree rights division" in rural land,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three rights division". Then make a holistic judgment and outline of the direction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 Research methods: comprehensive use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re is a consensus on the study of functional value and positive effect, but the policy expression of "three rights division", the right source of contract right and management right.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conten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Conclusion: the policy logic and the legal logic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three rights division" are contrary to each other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the policy of "separation of three powers", it is necessary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s and overlap the consensu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the policy of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power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adjusts and perfects the law,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policy arrangement and the legal desig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673096,41371522,41501589) Roy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ject(IE151186)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1引言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制度创新,中国确立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实现了土地权利在集体和农民之间的有效分割,较好处理了国家、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土地利益关系,在短时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承包权被收回不能继承[J];农家致富;2012年22期

2 邓大才;论承包土地稳定与流动的关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年02期

4 张辽承;产业化不得侵害农民承包权[J];农家顾问;2002年02期

5 叶华;农地承包权具有所有权性质[J];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06期

6 叶华;农地承包权具有所有权性质[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05期

7 ;农民可多种形式流转承包权[J];农村科学实验;2008年12期

8 ;归村民小组所有的果园应该由本组行使承包权[J];乡镇论坛;2009年13期

9 刘勤;周静;;村庄成员权与农地承包权:从契合到错位的社会后果探析[J];农业经济;2012年12期

10 韩俊;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离”[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7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新艳;罗必良;;农地承包权的再分配:利益、法律、强力与情面——湖南H村调田规则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安宝;;农地产权与新农村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何炼成;;关于我国现阶段的产权问题例证 农地产权还给农民 国企产权收归国有[A];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周加来;黄益新;;基于产权效率的农地制度问题商榷[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万磊;;守不住的集体:一个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个案[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6 ;土地制度改革座谈会[A];土地制度改革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红宇;;农村土地制度需要大的改革和创新[A];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道路——2013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3年

8 蔡继明;;要尽快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9 靳婷;;浅谈印度土地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陈荣荣;;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钟荣华 林鸿 张肖斌;承包权变股权:“变”出新活力[N];台州日报;2013年

2 记者 邵海鹏;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需坚持三条底线[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熊万胜;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N];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吕运涛 李锋;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N];湖南日报;2014年

5 高远至;“三权分离”农地产权新路径渐清晰[N];粮油市场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郝凌峰 李杰;剥夺承包权背后的游戏规则[N];农民日报;2014年

7 刘文忠;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分析和构想[N];中国审计报;2004年

8 潘晟;土地制度改革需循序渐进[N];上海金融报;2013年

9 刘保奎;将城郊作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10 ;土地制度发生变化[N];新农村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泽全;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D];华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刁怀宏;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产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刘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冯继康;中国农村土地制度[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新烽;南非土地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王丽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佳宇;耕地承包权稳定性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文新;“三权分置”下深化农地承包权制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王顺然;农地承包权实施的非市场环境:内涵、感知与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4 张代娇;农地产权流转中多元主体的行为冲突与调适[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恒;农地确权:农民的产权认知与行为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婷婷;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7 刘洪;还权赋能与农地产权实现路径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8 倪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9 龙轩琦;马克思主义农地产权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10 高欣;农地产权对农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9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39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9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