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四川丘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6 09:27

  本文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偏离度 遂宁市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Abstract]:[objec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become a major practical problem of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too old, the peasant's education level is low,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ecomes the difficulty and the key point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China. [methods] taking Suining City in the hilly and low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takes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effects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structure a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liberate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most areas of Suining city b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Suining city, but there is also the demand of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force to the outsi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form the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ap the employment potential of labor forc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create more job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expand the space for labor absorption, achieve the three-industry interaction and increase employment objectives.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SC14ZD09) 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计划“四川农村资源市场化研究团队”
【分类号】:F323.6;F24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波;;构建和谐四川的现实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弹性系数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25期

2 崔世海;;审视扩大就业[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28期

3 吴泳清;;多方努力 缓解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3年08期

4 张本波;;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年08期

5 本刊记者;;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05年百姓的就业与保障[J];就业与保障;2005年01期

6 王昊;;“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7 文家;;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J];人才开发;2006年01期

8 葛蔓;刘桢;;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断言太轻率[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49期

9 ;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国家统计局负责人答记者问[J];四川劳动保障;2006年11期

10 李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2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鄢泽照;;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4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5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6 鲁锐;王爱丽;田宝强;田雨;张友全;;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青年就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8 杨运杰;张永军;;我国利率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浙江省社会就业现状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10 张丽t ;;女性就业参与率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经济高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高就业?[N];中国信息报;2006年

2 白天亮;420亿元就业投入少不少[N];人民日报;2009年

3 成浩;就业岗位哪里来[N];云南日报;2010年

4 执笔 田辉;实施更加积极政策做好我省就业工作[N];湖南日报;2012年

5 马志刚;在转型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N];经济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尹晓宇;经济放缓 就业能否顶得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7 主持人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尹传刚;解决就业难“公平”不可缺[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李小彤;就业弹性系数说明了什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9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刘铮;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社保体系还需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赖作莲;城乡就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8 申利侠;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作用与内在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高杰;政府R&D投入对中国就业的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森森;北京市城镇化与就业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卓淮琴;外商直接投资对低收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3 王倩倩;最低工资对新疆就业的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5年

4 张育琴;积极性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就业服务新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朱林;基于资本禀赋视角的贵州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6 李哲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工资收入效应[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高晓丛;天津市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陶修峰;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9 刘艳辉;广东省绿色就业发展与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冯旭静;我国灵活就业的发展及其对策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7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37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c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