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有限剩余”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12:03

  本文选题:有限剩余 切入点:东北地区 出处:《人口学刊》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新的阶段。而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重都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期,但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却与全国总体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狭小,导致新阶段东北地区仍然面临较大转移压力。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从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就业转移阶段。转移的方式仍以异地转移为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的分析得出虽然存在转移动力,但动力不足。在新转移阶段,东北地区现有转移模式不仅面临转移空间扩大和转移层次提高的新机遇,也面临东西部劳动力流动双向依赖关系瓦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的新挑战。因此,东北地区应促进转移方式的改变,扩大中年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制度障碍,降低转移成本,同时推进农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等转移政策的调整。
[Abstract]: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has changed from "unlimited supply" to "limited surplus",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lthough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China have entered a stable period of decline, the trend of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whole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Northeast China is still in the lower stage of employment transfer from farmers to migrant workers. Mainly by the transfer of different places, The ability of absorbing surplus labor force in both towns and villages is far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pow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Northeast China,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 transfer motive force, But the power is not enough. In the new transfer stage, the existing transfer mode in Northeast China is not only 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ies of expanding the transfer space and raising the transfer level, Therefore, Northeast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change of transfer mode, expand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ver middle age and above, reduc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face the new challenge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wo-way dependence on labor mobility i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he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educe transfer costs, while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other transfer policy adjustments.
【作者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大学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限供给”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2016347)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ZD17049)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吉林省农村支出型贫困指数测算及对策研究(17YJC840001)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吉林省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GJX2017B12)
【分类号】: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仲仁;;打开“城门”迎接农民进城之一 思路与对策——谈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就业[J];中国就业;2000年12期

2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3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4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5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6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8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10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9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10 李p樥,

本文编号:1638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38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f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