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空间发展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本文选题:农村产业 + 三次产业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2期
【摘要】: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活跃,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研究评价农村产业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其有必要。以广州为例,在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程度、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产业已经趋于非农化、多元化;在非农产业的作用下,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由区域核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结构,区位作用凸显。
[Abstract]:The rapid urbanization area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active, the traditional primary industry mainly studies the appraisal rural industry method can not be completely suitable, constructs a set of suitable rural three industrial synthesis development appraisal system is extremely necessary.Taking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industrial l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s determined by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is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industries in rapidly urbanized areas, and the rural industries have become non-agricultural, diversified, under the role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s obviously decreasing from the regional core to the edge in space, and the role of location is promin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J22B05)
【分类号】: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强;周培;;都市型农业的层次划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3期
2 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 张欣;张润清;李娟;田美焕;;农村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01期
4 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长三角典型农业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区研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5 胡娟;师谦友;范化冬;;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宋小青;;基于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关系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3期
7 徐勇,韩国义;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4期
8 杜红悦,李京;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以攀枝花为例[J];资源科学;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平辉;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彩婷;永兴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产业优化布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2 刘文娜;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丹;县域土地破碎化评价及分区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香玲;李小建;朱纪广;史焱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2 仝德;刘婧;李文钢;李贵才;;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空间发展评价——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2期
3 王显;冯亚明;胡中泽;周有炎;衣政伟;王伟;焦庆清;;南粳9108与小龙虾生态种养效益分析及其配套技术[J];中国稻米;2017年02期
4 李华东;唐五湘;;都市型现代农业要素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17年02期
5 李华东;;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34期
6 韩叙;石宝峰;夏显力;;基于循环修正模型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7 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张钦;刘华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12期
8 何成军;李晓琴;银元;;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5期
9 张惜伟;张裕凤;王翠霞;;基于极限条件法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J];西部资源;2016年04期
10 陶晓明;;我国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评述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晓林;城市产业用地:效率差异与优化配置[D];浙江大学;2015年
2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4 许熙巍;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胡伟艳;城乡转型与农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香莲;基本农田细碎度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婉婷;县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相志辰;基于GIS的山区农业产业布局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4 石迪迪;基本农田细碎度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华;;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党政军;;时代背景下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审视[J];世纪桥;2013年11期
3 鲁君悦;石媛;;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2期
4 马亮;颜亭玉;;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乡村旅游创新模式研究——以北京乡村旅游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5 李亚薇;;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以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特区经济;2012年11期
6 梁君;陈显军;郑兴波;;广西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特区经济;2012年02期
7 姜彤彤;吴修国;;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李炜;张爱香;王进富;;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王辉;刘茂松;;都市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3期
10 关海玲;陈建成;李卫芳;;我国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J];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玉亮;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与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莉伟;济南市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修军;区域产业转移与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D];青岛大学;2009年
4 张静;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5 李瀛山;丹江口市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任明兰;湖北省保康县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管理建设问题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李新东;基于GIS和Fuzzy AHP的水稻的土地适宜性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8 李宁宁;黑龙江省农业土地利用分区及实施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朱华燕;江苏省乡镇企业区域差异比较和土地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雅文,周雯,周岚,周慧;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城市研究;1999年02期
2 胥麦权;农村城市化地区的公交规划——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11期
3 谌勇,曹捷;略谈快速城市化地区村镇规划的实施——从编制深圳市《龙岗镇镇域规划(调整)》方案谈起[J];小城镇建设;2001年07期
4 刘睿;;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2年14期
5 杨洪;;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怎么节约集约利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10期
6 周干峙;高密集、高城市化地区城镇间的强相互作用——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一种新现象[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1期
7 陈贝贝;;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8 方远平;袁奇峰;;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之变:过程、问题及对策——以东莞市东城区为例[J];珠江经济;2008年04期
9 叶浩;濮励杰;张健;涂小松;;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综合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王冬梅;;快速城市化地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浙江台州的调查[J];社会科学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科;;辽宁中部高城市化地区的过去、现在、未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汪科;;对辽宁中南部高城市化地区的思辩——也谈对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启示[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3 魏立华;;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规划与行政区划的耦合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王海勇;;快速城市化地区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以苏州市木渎镇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许立言;李迪华;俞孔坚;;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元胞自动机模拟——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石一连;;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农地最佳保护策略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乔娜;;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内部用地经济功能演化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深圳市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刘永红;张建荣;;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建设用地管理对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俊林;刘巍;张贞冰;;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刘永红;王卫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征地留用地规划管理探索与实践——以深圳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洁;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农村集体产权问题[N];东方城乡报;2007年
2 邵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高度城市化地区改造政府不做唯一组织主体[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3 徐为军 高峰;江苏力推“紧凑型”城镇化[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4 王芳 游朋;深入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5 刘艳;城市化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课题获奖[N];科技日报;2006年
6 金良富 王芳;高度城市化地区发展与保护的双赢之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陈冀;城市化地区该不该养猪?[N];经理日报;2007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贾若祥;一样的要求 不一样的策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9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赵云伟;应重构北京城市形态[N];中国建设报;2003年
10 林祖荣;外来人口管理模式要创新[N];联合时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宏达;基于剥夺理论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均衡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慧;城市化地区生态资源利用方式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熊威;准城市化地区土地统筹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项玮;高度城市化地区公路网络布局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霞;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空间效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明林;城市化地区县乡公路调整规划绩效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郑元文;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地系统时空耦合演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许多;青藏高原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1750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750024.html